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有哪一些猜想

区块链

581人已加入

描述

中国央行可能会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这种数字货币会是什么样的?具体如何实现?是加密货币还是区块链?

过去5年,中国央行(PBoC)一直在研究数字货币,希望在无现金支付领域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

但其新的数字主权货币(将是世界首创)会是什么样子以及何时推出,几乎没有任何消息。因此,人们开始就它可能如何影响民众、商业银行和企业提出疑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谈到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时表示,下一步央行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无疑,世界重大国家都在加紧数字货币的研究。中国会成为首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国家吗?中国央行若推出首个数字货币,对全球的货币形态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数字货币在哪些场景的应用更合适,数字货币的推出对支付领域以及现有支付格局、对商业银行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能否成为生息资产?数字货币能否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围绕这些数字货币的核心问题,原浙商银行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提出了关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七大猜想。

猜想1: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在哪些场景的应用更合适?

货币的发展,特别是货币形态的发展,首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由于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这种金融技术不是科学技术的技术,而是金融本身的技术,或者说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比如,借贷、资产证券化等。第三,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货币的发展。没有金银的提炼技术,也就没有金银币;没有纸和印刷的发明,应该也不会有纸币。货币的进化,关键是新的货币形态要更方便交易、支付结算,同时可以降低货币流通本身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现在的纸币现金,虽然比金属货币方便,成本也低,但依然有许多不方便的方面,同时还有巨大的社会成本——包括央行的管理和发行成本、商业银行及商业机构的运营、管理和操作成本。如果有更好的技术产生新的货币形态,哪怕效率持平,但在成本上能大幅地降低,对社会也将做出巨大的贡献。而数字货币,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性。

自从比特币出现以来,一方面人们看到了这个技术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项技术在突破现有的管制为洗钱和非法转移资产提供载体的现实。无论是为了技术的向善,还是为了防范技术的为恶,各国监管部门都加快了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说,中国央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从目前中国央行所公布的方案看,我们不仅在速度上走在了前列,在技术应用上也最开放。大多数机构,包括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研究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中国央行突破了这样的思维局限。如果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的使用就只能局限于区块链上,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就有很大的局限性。2019年2月,摩根大通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摩根币,到目前未见有应用的报道。原因是摩根币只能在摩根大通的区块链上流通,具体场景还没有确认。我国央行设计的数字货币,可以线上,也可以线下使用,连网络都可以不需要,何况区块链?所以,使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正因为局限性小,什么样的场景更合适,就很难简单推论。因为技术本身的可能性很简单,关键是各类金融业务和商业交易的场景丰富多彩,这至少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取决于具体业务和交易的特点和习惯,更与人们的习惯、文化、利益、隐私意识等有关。

货币的应用场景既包括购物支付,也包括存款、贷款、汇款,贸易结算等银行业务,也有期货交易、现货交易、衍生品交易、外汇买卖、股票买卖、贵金属交易、票据交易与结算等。这些非常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是不是都适合数字货币的流通?或者说,在这些领域中,数字货币是不是比现在的电子结算更有优势?现在还很难估量。

猜想2: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领域带来多大影响?

对于数字货币的未来,人们从技术角度的推论比较多,很少从应用角度考虑。从纸币的应用过程来看,并不是有了纸币,金属货币就被取代了。最初的纸币相当于以后的庄票或银行本票,是货币的凭证或代表,在流通中逐步被普遍接受,才定型为纸币。当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同时在银行结算、清算的基础上,又有了记账货币,或信用货币。所有的货币形态,都只是信用货币的具体表现形态。而我国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就是这样的信用货币,它的具体形态包括银行账户上的货币数字,即记账货币、纸币、硬币。这些人民币的表现形态互相可以任意转换,没有任何差别。今后发行的数字货币也是人民币的一种表现形态,与现行的记账货币、纸币、硬币没有什么差别。

现代的金融工具大多是在记账货币的基础上产生,这得益于记账货币在银行间结算、清算上突破了物理货币的局限性。数字货币在结算、清算上是不是比记账货币更优越还有待实践的检验。特别是,脱离银行账户体系的支付结算,除了点对点的好处以外,和现金一样很难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从支付应用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对公支付一般都是有协议或合同条件下的支付,从支付那一刻的速度上看,现在银行提供的电子支付完全能满足需求。更关键的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放弃存款利息把人民币从银行账户划到数字钱包里?多一个账户,或多一个钱包,也增加管理成本。对个人支付的应用来说,也是同样道理。此外,作为支付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点对点支付在整个支付结算中会占多少比重?如果是很小的占比,那么支持点对点支付的技术优越性并不能支持数字货币整体的优越性。

实际上,无论是对于机构还是个人,对于得到的货币,其关心的是货币能不能使用,能不能买到东西,币值是不是稳定等,至于这货币是什么材质、用什么技术,是不重要的。比如,对一个人来说,你手里有一张百元大钞,你肯定会关心这张纸币是真钞还是假钞,如果是真钞,你当然就不会担心这张钞票能不能使用。但是,你会关注这张纸币是用什么纸张制作的吗?会关心它是用什么印刷技术印刷的吗,会关心它用了什么防伪技术吗?你不会关心这些问题。当然如果个人好奇心重,就另当别论。所以,数字货币对支付领域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现在还很难说。

猜想3:央行数字货币将对现有支付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金融创新源自需求,而需求有现实的需求和隐性的需求。支付宝是电商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是技术问题,当时银行的技术都能支持这个需求,只是囿于制度、相互竞争,不敢大胆突破。如果当时各家银行愿意互相打开接口,就可以解决网络跨行支付问题。如果当时银联已经上线,也能解决网络跨行结算问题。当然,支付宝还是有创新之处,其把信用证结算的原理应用到支付结算中,以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微信则是发掘出了网络社交中的隐性需求,再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支付宝和微信之所以形成垄断,其自身的竞争力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了人们的支付习惯。支付需要通用性,只有在同一个通道上,才能完成相互的支付。当初银行就是因为互相接口没有打通,不能进行网络即时跨行支付,满足不了网络交易的需求。同样道理,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互相不通,当然就不方便支付。支付宝的成功,并不是因为网络支付这个形式,而是打通了各家银行间的通道。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像支付宝一样搞个系统就能成功,本身就是照猫画虎。另一方面,支付的目的是交易,或者说消费,不是享受支付行为本身,只要对交易没太大影响就行。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往往会从众,往往会先入为主,不会费那么大心思去比较与选择。再一方面,就像账户太多、钱包太多一样,支付账户太多,管理也麻烦,最后必然是集中到一两个钱包或账户。所以,第三方支付垄断也是自然的结果。

至于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现有支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那要看央行数字货币在现实中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在哪些领域或场景更适合使用。在我看来,数字货币并不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而这和支付宝不同。虽然中本聪最初的目的是想为网上交易提供一种像现金一样的支付手段,但比特币从产生之初就偏离了这个初心。这之后所有关于数字货币的设想,都是从技术本身推演的。当然也有从需求出发的,但这些需求却是监管要禁止的,比如洗钱、跨境转移资产(所谓跨境支付的真实所指)、直接发行货币(也就是不用努力赚钱,自己直接印钱)等。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人民币的一种形态,受不受欢迎,这往往不取决于技术的好坏或者先进与否,与人们的习惯、理念有关。第三方支付在中国和亚洲非常受欢迎,但同样在亚洲,发达的日本人就是喜欢落后的现金支付。

猜想4:央行数字货币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央行一旦正式发行数字人民币,商业银行就要提供数字货币服务。一是,要进行科技投入,建设银行自己的数字钱包(相当于现钞的金库,我们也可以称为“数字金库”)和数字货币运行系统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对接、与客户的数字钱包对接;二是,确保数字货币与记账货币、纸币、硬币的自由兑换,在账户方面,在现金账之外要增加数字货币账。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会计科目上是把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都归在一个现金科目下,还是在现有的现金科目外再另设一个数字货币科目?如果不分,至少在库存现金下需分户账;三是,代理央行做好数字货币对社会的发行工作和管理工作,包括数字货币的回笼;四是,为客户制作数字钱包,而这个数字钱包可能是数字货币与现金的最大区别。如果客户使用现金,其自备钱包或保险柜,个人也可以直接把现金塞口袋里。数字货币必须有专门的数字钱包,这钱包只能由央行制作和分发,或央行委托商业银行制作和分发。

如果数字货币真的在流通中很受欢迎,那么货币流通脱媒现象会更严重,会影响到银行存款在货币发行量中的占比。也就是说,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以前央行管理的流通中现金大量减少了,但因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中多了一项数字货币。不过,因为可追溯,虽然数字货币不在银行体系中,却可能在央行的掌控中。

现金经过流通,会有破损和遗失。遗失不论,破损的要进行销毁,而这是现金流通的一项非常大的成本。数字货币应该没有破损和遗失的问题,但因为数字货币可追溯,流通的过程有完整的记录,当数字货币回笼后,央行是不是要进行格式化,以确保央行发出的数字人民币都是清洁的?这应该是央行的一项管理成本。

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商业银行的竞争依然是金融服务和创新的竞争。至于数字货币,主要还是提供数字货币服务的能力。如果数字货币服务能力差,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存款业务,当然也影响竞争力。就好比在现金条件下,柜台员工识别真假币的能力和点钞速度很重要,如果做得不好,会影响存款的吸收。此外,贷款业务、银行的风控能力、银行的信贷评估能力、不良资产处置等,跟数字货币没什么关系,这些也不会受数字货币影响。至于发放贷款用什么货币,还是看客户的需求,一般是先用记账货币入到客户的银行账户中,客户根据支付的需要或直接汇款、或提取现金、或提取数字货币。再比如支付结算,首先当然是银行自身的流程效率、数字化水平。跨行跨系统结算,都是使用央行的公共系统。客户用数字货币点对点支付,那是客户自己的操作问题,与银行无关。总之,银行的制胜之道,一定是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金融科技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但数字货币却未必。

猜想5:央行数字货币能否成为生息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现金列在资产中。央行数字货币或者说数字人民币,应该与人民币纸币、硬币共同归类为“现金”。现金是资产,但不生息。货币要生息,只有投入使用。资产只有投入经营才会产生效益,这个时候才被称为“生息资产”。资产如果不投入经营,就是“闲置资产”。在数字钱包中睡眠的“数字货币”就是“闲置资产”,当然不是生息资产。

数字人民币不可能独立于“人民币”之外,自身成为生息资产,当然也不可能成为被投资的资产。以人民币纸币炒作人民币数字货币,也就是以人民币炒作人民币,是荒谬的。在外汇市场上外币投资、兑换人民币,是人民币这个币种,而不是人民币的某个表现形态。

投资人民币生息资产,一定是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票等以人民币标价的资产,而不是人民币的某个表现形态。

猜想6:数字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人民币的一种形态,与现有的其他人民币形态一样。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问题,与人民币的表现形态是两个概念。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关键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其次是能否成为储备货币,再次是金融交易的主要货币。目前,前两个方面进展较好,但由于金融交易中人民币产品不多,交易也不活跃,制约了前两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贸易计价和结算、储备、金融交易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在国际上被接受、被广泛而活跃地用于这三个方面,主要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而这些和是否使用数字形态的货币没什么关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之所以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就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好、联合国也好没有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如果数字人民币要在国际间流通,首先必须符合人民币的跨境结算管理规定。在此前提下,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一套类似于现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数字跨境支付系统,同时所有办理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包括各国央行和商业银行都要具备发行和回笼数字人民币的能力,还要给所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机构和个人准备数字钱包。而这个过程比现在的体系要麻烦。二是线下数字货币的进出境问题。各国对现钞的进出境都有额度规定,海关会检查。数字钱包进出境如何检查,跨境支付如何管理?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猜想7:中国央行若推出首个数字货币,对全球的货币形态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些国家央行在研究数字货币,但信息并不充分,进度很难估计。也有一些银行和私人机构在研究,但信息也比较杂乱。因此,中国央行有可能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如果中国央行首先推出数字货币,无疑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首先是技术示范。目前各国央行和私人机构都在下大力气研究的是,应用哪些技术发行数字货币。其中,大多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但用什么样的底层技术以及加密算法又有各种选择。中国央行这次是开放式的平台,不局限于区块链技术,这个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这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可能。

其次是发行框架示范。这关系到数字货币的发行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建设,我国央行采用的是双层架构。

第三个是社会的接受程度示范。这决定了数字货币是否具备全面替代现有货币形态的能力,或者只是现有货币形态的一个补充,因此更为关键。当然,数字货币也可能是不被接受。

第四个是社会成本示范。每一种货币形态的流通都有社会运行成本,比如金属货币的社会运行成本高于纸币,纸币高于记账货币。数字货币运行成本如何?目前的推论是其成本会更低,但这需要实践的检验。

第五个是延展示范。即通过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探索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一种技术初始的应用方向可能会失败,但往往会歪打正着地成功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数字货币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数字货币的结算方式,是不是可以应用于其他金融工具的结算?这些都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