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探测器距离_红外线探测器安装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红外线探测器距离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单独一个就能使用,一般被动探测器的探测距离是在12米左右,分有110度广角探测器、15度幕帘探测器、110度广角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等三种探测器,当人进去它的探测范围时,人体反射回来的红外信号而发生报警。被动红外探测器一般使用在室内。

  普通家用红外线探测器探测范围要看配的是哪种菲涅尔透镜,扇面型透镜感应距离远一般10-12米但上下感应角度只有10多度,360度半球型透镜感应全方位角度广但距离稍近些大概5-7米。

  摄像头产品有多种型号,根据产品不同以及安装的位置不,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和范围会有所不同,下面贴出几款红外探测器产品的探测范围示意图作为参考。

  防宠物有线广角红外探测器海曼HM-807DWP

  海曼被动无线广角红外探测器HM-816R

  海曼被动红外探测器HM-803系列

  通过以上几款红外探测器产品探测范围示意图的对比,相信大家对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了一定了解。

  红外线探测器安装

  红外对射探测器是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发射机是由电源、发光源和光学系统组成,接收机是由光学系统、光电传感器、放大器、信号处理器等部分组成。红外对射探测器需要由发射机来产生光源,有物体遮挡接收机接收不到足够的光源,认为有或物体通过。一般用于室外,防范距离远,能达到被动红外的十倍以上探测距离。

  也是由于红外对射探测器的这种特殊性能,所以在各种安防场所都有着很多的应用,虽然红外对射探测器的探测距离以及探测准确性很高,但是在安装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规范性的安装步骤是怎样的吧!

  第一步:投光器光轴调整打开探头的外罩,把眼睛对准瞄准器,观察瞄准器内影响的情况,探头的光学镜片可以直接用手在180°范围内左右调整,用螺丝刀调 节镜片下方的上下调整螺丝,镜片系统有上下12°的调整范围,反复调整使瞄准器中对方探测器的影响落入中央位置。在调整过程中注意不要遮住了光轴,以免影 响调整工作。投光器光轴的调整对防区的感度性能影响很大,请一定要按照正确步骤仔细反复调整。

  第二步:受光器光轴调整第一步:按照“投光器光轴调整”一样的方法对受光器的光轴进行初步调整。此时受光器上红色警戒指示灯熄灭,绿色指示灯长亮,而且 无闪烁现象,表示套头光轴重合正常,投光器、受光器功能正常。

  第三步:受光器上有两个小孔,上面分别标有“+”和“-”,用于测试受光器所感受的红外线强 度,其值用电压来表示,称为感光电压。将万用表的测试表笔(红“+”、黑“-”)插入测量受光器的感光电压。反复调整镜片系统使感光电压值达到最大值。这 样探头的工作状态就能够达到较好状态。

  在按照步骤安装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注意一:(光束调整)比如四光束探测器就有两组光学系统,需要分别遮住受光器的上、下镜片,调整至上、下感光电压值一致为止。较古老的四光束探测器两组光学系统是分开调 节,由于涉及到发射器和接受器两个探头共四个光学系统的相对应关系,因此调节起来相当困难,需要特别仔细调节,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误报或者防护死区。ABF四光束探测器已把两个部分整合为一体调节,工程施工容易多了。

  注意二:(灵敏度调整)遮光时间调整在受光器上设有遮光时间调节钮,一般探头的遮光时间在50m/s ~ 500m/s间可调,探头在出厂时,工厂里将探头的遮光时间调节到一个标准位置上,在通常情况下,这个位置是一种比较适中的状态,都考虑了环境情况和探头 自身的特点,所以没有特殊的原因,也无须调节遮光时间。如果因设防的原因需要调节遮光时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一般而言,遮光时间短,探头敏感性就快,但 对于像飘落的树叶、飞过的小鸟等的敏感度也强,误报警的可能性增多。遮光时间长,探头的敏感性降低,漏报的可能性增多。工程师应根据设防的实际需要调整遮 光的时间。

  注意三:(防区调试)与防盗主机的链接探头设定后,将防拆开关接入防区输入回路中,联线完毕,盖上探头的外壳,拧紧紧固螺丝。要求在防盗主机上该防区警示灯无闪烁、 不点亮,防区无报警指示输出。表示整个防区设置正常。否则,要对线路进行检查,对探头进行重新调试,重新对防区状态进行确定。

  注意四:(设备测试)防盗性能测试防区工作状态正常后,应根据设防的要求,用与防范相似的所有可能尺寸,形状的物体,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式遮挡探头的光轴,在报 警现场用无线对讲机与控制中心对话,检验报警情况是否正常,同时要仔细留心报警主机上有没有闪动或不稳定状态。以免给报警系统留下隐患。我们口头上把这个 过程称为发炮试验。做发炮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测试防区能否具有正常报警的能力,测试防区防护的范围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要求,是否存在防护死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