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升级背景下,“AI+教育”走势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荣耀智慧屏产品正式面世。虽然目前“智慧屏”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未开售的Demo状态,但通过一些简单的体验(如跨终端的视频通话、与家庭监控系统的连接等),笔者也感受到“智慧屏”专门针对家庭场景的开发与设计。正如“鸿蒙”英文Harmony的意思那样,智慧屏的一些功能设计要极力体现家庭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质疑:这么大一个电视机,角度这么开阔的摄像头,消费者不怕被黑了后家中活动都被他人一览无遗么?对于这一质疑,笔者认为:在泛网络时代,或许各类智能终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泄密可能性;这也是信息安全备受重视甚至上升到立法角度(如欧洲在2018年出台的GDPR条例)的缘故。此外,这一质疑也进一步表明:不同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下,存在不同的信息服务法则或规律;尤其是当物联网与人工智能(AI)技术获得更多应用,各种垂直领域的产业互联网逐步成型时,其应遵守的信息运行法则也将逐步浮出水平。所以,当“智慧屏”期望走出传统智能电视所在的消费互联网范畴时,或早或晚都将遭遇上述挑战。

从“互联网思维”回到“信息规则”

过去十多年是移动互联网浪潮狂飙突进的年代,从博客到微信再到短视频,从电子商务到移动支付,从“饿了吗”到“滴滴打车”,“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很多人们生活消费的习惯。但互联网思维毕竟只是代表有限领域的方法论与经验——实际上更多适用于娱乐传媒与轻消费领域。

而当信息技术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领域深入,当国民消费再次升级,当信息技术深入到大众工作、学习的深层次领域时,我们是否还依然立足于“互联网思维”展开实践?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时从“互联网思维”退回到“信息经济”或“信息规则”这一原点才是正确的选择,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理念就必须得到大众的重视,各个行业决策者——以及期望进入各个行业的玩家,都应该站在“产业互联网”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对应的信息规则!

图1:探索产业互联网的信息规则

也就是说,互联网资本基于技术创新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同时,依然需要理解对应行业的属性与特征,过度的颠覆最终必然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公共责任的忽视与公众利益的损害,甚至是生命安全问题。例如,共享单车被随意丢弃在城市各个角落、公共场所甚至是交通要道,互联网金融中的卷款潜逃问题,以及滴滴顺风车多次爆出的人命案,这些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产业互联网”依然需要遵循行业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互联网+AI”潮流对教育领域提升的最终目标是:降低教培行业边际成本与提升规模效应,改善商业模式。

新形势下的“不跨界,无创新”

笔者正是在上述思考与探索的背景下开始研究在线教育产业的,这是一个。2010年前,笔者在电信行业研究中面临如何看待互联网冲击的问题,当时的背景是web1.0已经升级到web2.0并开始出现移动互联潮流;其后,笔者在传媒行业研究中则观察到宽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对传媒的冲击。当然,笔者在这其中也观察到行业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例如互联网电视监管与媒体融合政策。这些经历都逼迫笔者养成跨界思考的习惯。但或许,思考越多,不确定因素也越多。所以,笔者依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信息经济形态的商业模式存在诸多疑惑。

而在此次对在线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越是深入研究该领域,笔者越是能发现与此前不同的行业属性与运行规律,甚至对笔者此前的一些疑问带来很多启发。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教育培训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和高研发需求的行业,是具备很多“重运营”特征。按照行业著名人士、东方优播CEO朱宇的话:教育会是科技改变的最后一个行业!所以,研究教育行业的属性与发展规律,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培的改变,研究在线教育的未来,对笔者而言也是收获多多。

当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在笔者研究教培行业属性时,也尽力系统性地吸收朱宇这样的行业著名人士观点,并以自身的语言文字进行总结。当然,笔者也依照自身此前的跨界思维与方法论,对在线教育的一些重要机遇、未来趋势等进行解析。笔者此前在“小院儿下午茶”沙龙提出“不跨界,无创新”的口号。而事实上,笔者在完成该报告之后有了新的认识:在当下的消费升级与信息化潮流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如果仅仅将视角放在传统“消费互联网”范畴,而没有深入到“产业互联网”范畴,谈何“跨界”?

关于在线教育及类比

回到报告本身,在线教育凭借技术创新有助于推进教育平衡、提升教学效率,甚至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先进教育理念。但在另一方面,宏观上看,当下民间的教育资本化和证券化进程必须谨慎对待,该进程不应超过国民经济对教育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这是当下在线教育政策监管的部分初衷。微观上看,“流量思维”下的纯在线教育机构依靠资本力量疯狂搅动市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超纲超量的问题,更不用说其重获客轻教研轻服务的运营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了。所以,当在线教培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时,未来线上教育的压力和重点将由流量入口转移到内容和服务品质上,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

在线教育和媒体融合有一定类比之处。新媒体发展过头并超纲超量了,把传统媒体给“挤”下去了,然后有了媒体融合政策。校外教培机构及其在线服务对传统学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定替代并出现超纲超量问题,于是有了民办教育相关立法以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这其中,两个行业的监管初衷很值得琢磨。

同样,在线教育的竞争与大视频OTT TV的智能电视终端竞争,也有很大的类比性。在这两个领域,在互联网资本支持下来势汹汹的创业机构们,多轮竞争后发现自己最初的设想无法落地,能否活到明天还是疑问;而传统机构倒是从这些创业机构中学到了很多“互联网思维”,并改善了产品与用户体验。并且,在新一轮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过程中,传统机构和新兴创业机构要把握未来机遇,都必须将“产业互联网”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创新!

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按照笔者前述的说明,读者大概已经明白:这相当程度是一个关于“产业互联网”的产业研究报告——当然也有很多市场研究范畴包括大量的市场数据、产品数据、经验数据等,更不乏各种案例研究。但在这一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产业的思维确确实实得到了各种市场据的验证!

正是因为需要进行深入的“产业互联网”研究,所以报告研究对象需要非常明确。如图2和图3所示,教育行业基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早幼教、K12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语言学习、素质教育(以上面向校外,消费者是个体或机构)、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内,消费者是学校或政府)。在巨大的市场支撑下,在线教育各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和生态都非常复杂。为了明确研究目的,本报告最终选择了K12这一领域。因为,K12是现金流非常显著的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图2:中国教育行业细分图

图3:在线教育细分领域纵览(源自:艾瑞咨询)

笔者的期望,不仅是描述在线教育产业的政策、产业规律、市场现状与部分典型参与者;同时也期望所有愿意深入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能通过该本报告形成思维碰撞,更好地了解自身面对的产业互联网运行规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