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系统的发展面临着产品技术的多重瓶颈限制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文章来源:中国安防行业网)

近两三年,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安防产业崭露头角,从智能监控系统(产品)到创建AI生态圈,新一代技术支撑对于整个产业的推动作用已日趋显著。作为安防产业的细分市场,联网报警服务业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复制性弱(区域性发展的行业特点限制了服务模式的推广与复制)等特点,没能成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落地的主战场,呈现出一定的边缘化态势。与此同时,受经济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影响,联网报警服务业整体发展近年来呈下行趋势,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已成为全行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痛点和难点。

过去二十年,联网报警服务企业凭借7×24小时值机服务和专业巡查队伍等优势,借助政策性红利,短时间内在金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能源等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伴随民用安防市场的快速发展,报警企业的服务范围又进一步向商超、家庭用户延伸,这一过程中,却受到来自"自服务"模式的冲击。("自服务",顾名思义,是指消费者借助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前端设备和手机或电脑终端,以自助服务方式实现远程异地实时监控、布撤防及报警服务。)对于传统报警服务企业来说,市场份额面临进一步压缩。

颠覆从来都不是内部出现。前面提到的"自服务"产品自带报警功能就是一个警示。近几年,越来越多具备技术研发实力的设备厂商、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安防,不遗余力地推广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产业生态圈和各类AI场景应用,不得不说,这些跨界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

报警系统产品普遍存在的瓶颈集中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报警不直观、传输不稳定这三个方面。误报漏报问题主要出现在报警系统的探测器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误报"问题依然与红外对射产品如影随形,被认为是防盗报警器难以回避的技术难关。

对于传统防盗报警系统而言,"误报"成为了严重阻碍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厂商和用户。现阶段没有误报的报警系统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更多的辅助手段来保证有效报警率。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以及成本降低,联网报警逐渐采用视频复核的方式实现,有效缓解了由于"误报"带来的不必要出警。传输方式不同,解决的是"漏报"的问题。报警警情传输方式不同,确实是引起误报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种网络通讯传输方式都有其优劣,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由于报警传输方式不同而引起的"误报"问题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若干种网络警情通讯传输方式互为复核,可提高警情的准确率。对于传统防盗报警系统,随着传感器精度和抗干扰强度的提高,智能复合探测技术的应用,使"误报"问题目前得到缓解。"误报"问题不会因为报警传输方式不同而得到彻底解决,随着传统防盗报警系统技术不断革新,误报已经降到极低。

移动报警由于目标处于运动状态,其防范目标除了防盗外,还有更多的安全诉求,比如防抢、防破坏、防走失等。除了在技术运用和产品层面在入侵探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变量,同时由于防范目标处移动状态,对于设备电池、信息传输介质/载体、通讯信号以及对应的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在移动报警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比较小,更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学术领域,这些成果虽然是基于特定的模型假设基础上进行的技术性开发,具有科学、完善的实现路径,但仅局限在学术研究方面,在成果的产品转化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果转化的技术性要求比较高,并且转化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加之市场需求情况的不明朗,使得多数市场主体处于观望的态度。

尽管国内联网报警服务业已经发展二十余年,但技术和服务革新速度和周期却十分缓慢。报警技术领域距离上一轮以无线网络传输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已经过去十五年 ( 2004年,有线/ 无线网络报警的出现,突破了电话传输不具备前端设备检测和系统故障排查功能的局限性,广泛应用于报警服务 ) ,近年来报警技术应用水平却停滞不前。

受此影响,报警服务模式也没有出现太多的创新,"为用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多停留在业务推广和宣传阶段,服务实施阶段难免复制原有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报警企业屈指可数。
       (责任编辑:fq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