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据央广中国之声频率报道,最近上海开了一家由机器人炒菜的饭店,工作人员只要将食材投入机器中,仅用三分钟时间,机器人就可以炒出一盘鱼香肉丝,味道跟厨师做的没什么差别。在这家饭店的后厨,一名工作人员可以操纵三套机器人,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机器人可以精准控温、控油、控调料,做出标准化的菜肴。有了它们,即便门口排起了等位长队,饭店也可以从容应对。
人工智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茶余饭后我们也经常讨论以后有哪些行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然而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笔者还是颇受震动——又一个近在咫尺的领域受到了机器人的“入侵”,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真的已经非常近了。
一位在大学工作的老师给笔者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次期末考试,他教的那门课叫外国报刊阅读,考试中是允许学生使用词典的。然而临到考试才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纸质版的词典了,大家平时用惯了手机APP。但是考场纪律不允许带手机,这就出现了一个窘境。最后学生不得不临时去图书馆借了一批纸质词典,手忙脚乱了一番才得以进入考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情况,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技术手段上,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来了”,对很多人来说这句话似乎还只停留在口号阶段,却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家还在对无人驾驶汽车保持观望态度,却不知无人驾驶地铁已经安全运营十多年了。2008年建成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摆渡小火车、2010年开通的广州地铁APM线,就已经采用了无人驾驶技术。生病就医,几乎全流程都可以用智能科技解决:在医院抽几管血,回家上网就可以查看体检结果;2014年,笔者的父亲接受了机器人“达芬奇”实施的手术。去年有同事买了几支翻译笔,还在嘲笑说翻译得不够准确,今年再试,就觉得有了惊人的进步;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坚持认为,翻译机器无法胜任文学翻译……
翻译机器真的翻译不出带有感情的文字?机器人炒出来的菜就一定是“没有灵魂”的吗?笔者倒觉得,我们对人工智能的预判可能太过保守了。人工智能来了,现有的行业都将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还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如今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既然翻译可以由机器完成,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外语?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工作,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医?无人机都开始送货了,快递小哥是不是就要失业了?大家都在试图寻找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学科和行业,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暂时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殊不知,新技术突飞猛进,没有哪个行业是绝对安全的。
现在早已不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来、我们要不要做好迎接准备的问题了。我们应该问的是: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到底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旧的规则需要打破,有哪些法律需要重新修订,有哪些伦理需要探讨,有哪些风险需要防范,有哪些措施需要跟上,有哪些理念需要弯道超车……如果有一天,机器人也能写出唯美深邃的诗歌,那时的我们,又在做些什么?
人工智能来了,现有的行业都将迎来颠覆性的变革,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还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