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如何维护艺术品市场的秩序

区块链

581人已加入

描述

“你开价吧,我开个张”,熙来攘往的潘家园,一位摊主正推销一个粉彩大盘,短短几分钟,售价就从6000元降到了900元的“保本价”,至于“乾隆年制”的底款,在卖家和买家这儿,彼此心照不宣。另一处不远的摊位上,做旧明显的汝窑开片,要价800元,摊主倒也挺耿直,“这东西不算太老,到民国左右吧。”

“现在的潘家园别说淘换东西了,不打眼都难,”是近几年收藏爱好者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搜索引擎检索“文玩艺术品造假”,得到相关结果约为4,700,000个,足见已不是个例。繁华的文玩、艺术品市场背后,存有一个冰冷的现实:文物、艺术品造假成风,让信任危机不断爆发,行业“水”深的观念渐入人心。

但随着区块链技术发展运用的日渐深入,当代新生艺术品与其交融碰撞后,或能催生出完善的数据采集体制,从源头杜绝乱象、规范行业秩序,进而开启一个崭新的纪年,迎来一个全新的契机。

信用缺失艺术品收藏风险极大

相关数据显示,2008至2018年间,国内古玩拍卖市场整体增量在130%以上。古玩拍卖虽曾在2012年后逐渐陷入低潮期,但自2017年后开始回暖,更趋向于重质减量并重新实现增长。据《巴塞尔艺术市场报告》披露,中国艺术市场的销售呈强劲发展态势,2018占据全球艺术市场总销售额674亿美元的21%,为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

一个瓷碗,可以拍到上百万,一张书画,能卖出千万高价。因钟情于艺术品而不惜豪掷万金的新闻在近几年屡见不鲜。这说明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国人文化自信逐渐回归,不论从消费观还是审美观,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推动艺术品投资的繁荣火爆。

但繁荣背后也有阴影。有研究报告统计,2016年以来,艺术品伪造和欺诈市场的规模高达60亿美元,艺术品真假难辨、来源不明等事件层见迭出。

据藏家郭又祺介绍,艺术品既是人类精神意识的物质结晶,也是市场上不断流通的商品,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其价值大多取决于物理、艺术、市场、学术、文化等等多重因素,无法具体量化,也没有完善的数据采集体制,在叠加过热的市场追捧后,难免催生出造假产业链等违法行径生存的土壤。

2008年,“金缕玉衣骗贷事件”轰动一时。经国内5名顶级文物鉴定专家签字鉴定,这件自制汉代假国宝,以估值24亿元,骗得银行放出7亿贷款,导致直接损失5.4亿元。

2013年12月,一幅作者标明为“李可染”的字画,在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出5000多万元的高价。证明此画真伪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李可染亲属的真迹认定,二是2009年李可染亲属与作品的合影。但这幅高价成交的“真迹”,实际上是一幅仿作,造假者为北京书画圈的“名人”汪某。直到近日,在公安部部署指挥下,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才让字画市场触目惊心的乱象浮于水面。

由此可见,艺术品市场信用体系严重缺失,交易透明度缺乏、物品难以溯源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试错成本过高的艺术品交易,存在极大的风险。

乱象丛生趋势发展皆为利益使然

事实上,艺术品造假古已有之,且技术渐趋完善。多年从事书画鉴定工作的专家李广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过去造伪者一般直接用水墨造假,相对来讲经过认真分析还较易辨别。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又陆续出现水印添墨、电脑刻章、装裱作旧、陈旧宣放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作伪手段,一般藏家仅凭视觉很难判断。尤其在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手法日趋多样,正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科技化的产业链。

文物、古董、字画等属于特殊商品,由买卖双方通过对实物查看进行判断,无法达至绝对保真,以双方按自愿买卖、当场验货、钱货两清、不得反悔的原则成交,这种历史形成并传袭至今的民间交易规则,往往造成难以解决的纠纷。

另据《拍卖法》相关规定,鉴定专家的鉴定出现问题后,无论是经济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都不需要承担;拍卖行也不对卖品的真伪担责。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更直接为假艺术品的滋生泛滥提供了“温床”。

李广文告诉记者,在完整的艺术品造假以及“洗白”一条龙的链条中,一般先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制假,找专家或机构出具鉴定,堂而皇之地出具虚假证书。再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最终靠着多次的拍卖成交记录给作品一个“可靠”的证明。

在这个制假的漩涡中,巨大的利润像毒品一样,催化着专业仿制者、商人、鉴定家、拍卖公司加入,按比例分赃,皆为利益使然。

防伪溯源区块链或树立新规范

艺术品价格虚高,仿冒伪造现象频生,不仅打击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也极大地阻碍了文化艺术品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业内观点认为,要想真正重建规范的艺术品行业秩序,建立一个繁荣、诚信的市场,离不开可靠的参考标准,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品价格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建立参考标准,就势必要将艺术品的信息进行可靠的拆分、记录。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相继落地,凭借其分布式存储、防篡改、数据加密等与生俱来的诸多优势,在市场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话语权不对等方面,有着巨大用武之处,这或可为艺术品防伪和防欺诈提供新的渠道。

致信互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朱佩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当区块链技术与文化艺术品结合,数据块信息生成的时间戳和存在证明,可以实时记录并完整保存所有的交易记录。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相当于为每一件作品制作出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让任何人都可以提取到艺术家作品的“DNA”。可从源头杜绝传统文化艺术品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价高、管理困难、无法追溯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支持艺术品市场中的保险、抵押、交易等金融服务就能够低成本低风险的推进。

若能让普通民众能够轻易接触到当代优秀艺术品,将对活跃整个市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形成重要推动力。由此观之,区块链赋能艺术品市场,未来极具商业想象空间。

但是,目前真伪鉴定仍是艺术品行业的核心难题,朱佩江强调,区块链技术只能保证链上数据的防篡改和溯源,并不能确保艺术品数据上链过程中的真伪问题,因此艺术品保真不能仅仅依靠区块链技术本身,还需要管理体系、信用体系、法律体系和区块链技术相互协同、多管齐下。

不过,对于当代诞生的艺术作品,若能融入区块链技术,则将对新生代艺术之后市场的去伪存真起到颠覆性的作用。

以相关技术衍生的艺溯链平台为例,艺术家在完成作品之初,就可以将创作信息写入平台,并链上生成一个包含区块链溯源码的区块链溯源证书。通过溯源码,该作品整个生命周期所有信息都将被永远记录,且无法修改。最终保证真品可以被延续传承及保护,伪品则无法继续深入市场销售。

李广文表示,只要能在源头完善对真伪的遏制,就可以从根源处杜绝少数试图混淆视听、浑水摸鱼的个人或者机构扰乱行业发展,避免恶意的商业行为对市场秩序的影响。区块链相关产业的诞生发展,将会重新定义艺术行业溯源体系,扭转大规模机械化图像生产所带来的种种乱象,尤其对当代艺术品意义重大,是技术发展福泽后市的最佳体现。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