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物联网的路程是怎样的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穿戴物联网热潮发展至今,我观察有3个值得深究的方向。

首先是产品差异性少,无法凸显汇流创新价值。穿戴物联网产品出现较早,现下各3C卖场选择颇多,拿智能手表或手环来说,无论其设计、颜色、外观的形式或有些不同,但大部分的功能都是跟测量心跳、计步、热能消耗、血压、睡眠质量有关,产品思考几乎不脱彼此模仿抄袭的路线,大同小异。这是很标准的硬件贩卖市场,而单一的硬件贩卖很容易走向价格之战─削价竞争而非提升价值,又重回传统制造业的老路数,完全无法凸显数字汇流以软代硬、以内容应用服务主导的新经济价值。

其次是,重新回到营销学的老路数,过于产品导向。营销学大师科特勒(Philip Kotler)介绍的5种营销学早已成业界的教科书─生产导向、产品导向、销售导向、营销导向及社会营销导向,而其中的生产导向则是一种最古老的手法,其假定只要某产品可买得到,且不虞缺货,那么消费者就会照单全收,因此,管理者应该致力于产量的提高与配销之流通。不巧的是,现在的穿戴式物联网好像又回到了产品导向的老路数,先生产产品,再去推销使用情境,而非为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精确的,非泛情境)设计产品。

什么是精确的情境呢?我认为是在被定义的情境中,使用者的问题可以被及时提出,同时得到解决。举例,当主人突发心脏或血压问题,可以经由载具实时通报救护车、先行调出病历、送往相关医疗单位,同时通知家人,不仅抓住问题,还能解决问题。重点是情境及解决方案,不是一定要哪一类产品或哪一种产品形式。人家做眼镜,你也做眼镜,人家做手表,你也做手表。

最后是,错将数字分流当成汇流。

在业界多年,常听到不少科技业务提起某某产品很可能取代手机的话术。今日,AI、机器人是热门话题,于是你想,吃饭行为是所有人的必需(基本需求),拿筷子吃饭的人种占世界很大份额(大市场)。如果研发一个筷子机器人,透过大数据分析,知道你三餐的份量,喜爱的菜肴与比例,时间一到,不用你动手,甚至不用语音控制,只要张开嘴,筷子机器人就会把你喂饱、喂好。此外,这种需求又是家家户户都有,而且还可以依需求及功能的进化,推出一代、二代、三代,因此,开发这样的机器人一定会大发利市,因为它是继手机之后另一个人人必需的产品。

这样的论述,似乎与手机市场的推衍类似,一样可行。当然,我只是反讽。

我认为,无论是手表、眼镜、手环等,不可能再有哪种东西是可取代手机的,如果一直怀着“某种东西可能会取代手机”的信念去生产及销售产品,终究都可能失败。一言以蔽之,汇流产品的至高点是智能手机,之后是分流应用的开端,唯有认清此设定,再辅以硬件加软件加服务三位一体的商品概念,才有可能找到成功的方程式。

分流,异于传统不同媒体附载于不同终端的分流,是经过数字汇流洗礼之后的分流,新分流。汇流终端的特色,是找出各分流应用的最大公约数,提出一个不是最好,但最能为大众接受、携带方便的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在公交车上、教室、工厂、客厅、餐厅,它使用的场域虽然几乎无所不在,但它却也是一种笼统地定义使用情境所产生的商品。大家不妨想一想,有多少时刻,你正处在某个情境,需要透过联网环境,得到来自于载具与云端的协助,但手上的平板及智能手机使用起来却极其不便,你之所以还在使用,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替代方案。但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均成长趋疲的情况下,唯有将汇流的概念再次变成分流,将装置化整为零,以一变十,才有可能产生数字经济的新动能。

在需要高度资金、技术、人才整合的汇流时期,以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特质为特色的我们,曾饱受无法整合之苦。如今,天赐良机,弹性与灵活创意的分流再至,我们切莫再自陷于汇流的、笼统的消费者使用情境。若能修正,仍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