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一段时间以来,区块链引起全民的关注和学习讨论。事实上,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十三五”国际信息化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试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区块链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比特币常常与区块链联系在一起。的确,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不过,与2017年比特币热炒不同,这次社会更多关注的是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不少人认为,区块链技术将带来世界的深刻变革,其中不乏这样的观点: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自组织”特点,现有的中介机构将逐步被取代;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组织”,公司没有存在的必要,最终形成一个无中心(无政府)、无中介,自我治理、自主运行的“美好世界”。区块链真的这么厉害?它真的可以完全取代所有中心节点吗?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它又会如何影响治理方式?
“去中心化”≠完全“去中介”
从字面上理解,区块链(block chain)是由区块(即文字记录)串连而成的链。区块上内容的保护和区块的串接借由密码学来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交易等一些信息经网络节点的共识机制确认后,被记录在新的区块上,并链接到现有的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信息向所有节点公开)、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让区块链成为创造信任的机器和构建价值网络的基石。
传统价值传递,无论是跨行转账还是资产所有权转移,均需经过中介机构(银行或者公证机构)根据已有账本对转出方的资产进行核实确认,通过资产过户转移并登记。由此可见,账本仅由第三方中介结构掌握,其信息存在被窃之潜在风险。而且,跨中介机构的价值转移,信息需要在双方之间来回确认,降低了交易效率。
与此相反,区块链像一本公开的分布式账本,价值传递可以不通过中介机构。基于算法和数据创造的信任,比中心化信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此中心化的信任中介功能将逐渐弱化,为区块链所替代。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等于中介机构消亡。除了信息存储、身份验证和价值传递可以为区块链取代之外,中介机构还有资产与信息的核实与收集、信用担保等其他区块链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并不意味去中介,而只是代替了中介众多功能中进行价值传递的功能。
区块链的信任创造功能不能小觑。信任是社会运作和商业运行的基础,对任一区块链,若在其分布式账本基础上,提前设定好基于博弈论的共识机制和基于数字货币的激励机制,便可以像比特币一样自主运行,而无需任何行政管理。由此可见,区块链将对商业组织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可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
商业组织的浓缩化
比特币仅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种,是典型的公有链代表。实际上,区块链除公有链之外,还有私有链和联盟链两种模式。私有链、联盟链和公有链,分别代表私有的、联盟的和共有的区块链,各区块链的读写权限分别对某个节点、加入联盟的节点和所有节点开放。三者的“去中心化”程度依次加强,由市场发挥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依次扩大。究竟中心化能“去”多少,“看不见的手”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公司没有不存在的必要,公有链可以完全取代?
第一,在技术层面,对于区块链而言,去中心化、数据的安全性(或者说不可篡改性)和运行效率,如同不可能三角,无法同时满足。由于所有节点均有读写权限,公有链具有最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然而运行效率最低。例如,比特币每秒不超过10笔,而以太网每秒几十笔的运行速度,注定其难以进行大规模交易。与此同时,公有链必须依托代币的激励机制以实现自运行,导致矿工挖矿重复计算,造成巨大能源消耗。因此,是否完全“去中心化”,需要对公有链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由此带来的行政效率的提高作权衡取舍。
第二,抛去公有链技术的约束,公司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如今大多的分析习惯从“企业的边界”出发。公司内部生产成本和在公司外部市场化生产的成本比较,以决定哪些业务是“内部的”,哪些是“外部的”,从而确定公司边界。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大大降低了合约签署、管理和支付的成本,公司可以将一些非关键业务外包,从而全球价值链的链条将更加细化。然而即便公有链技术发展,让不同业务的协调成本在公司外部与内部一样都趋于零时,也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生产链上不需要公司节点。一些公司所独有的竞争优势意味着在公司内部协调和建立信任,依旧要比公开市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这些竞争优势可能来自其掌握的核心技术,也可能来自各活动组成的系统整体或者制度本身的优势,即使市场可以模仿系统内的任何活动,也无法获得同样的好处。
因此,纵观现有的区块链应用,大多均集中于私有链和联盟链,借助区块链某方面优势来弥补现有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存在的缺陷。换一种新的底层架构和信任创建机制,公司将继续存在,并可以将越来越多的易于模块化的业务交由市场来负责,只保留关键能力以实现其竞争优势。公司将变得更加浓缩,边界不断向内延申,公司间的合作也更灵活。这种全新团队协作方式将促进创新和价值的共享。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如果说在区块链之前,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区块链之所以能“去中心化”,不再需要中介机构的背书而实现价值传递,也正是因为信息透明度提高,解决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了信任。可以说,信息对称是一切经济交易活动高效率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对称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下,“理性经济人”的利己行为却能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促进公共福利的提升,这也正是被亚当·斯密称为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情况是信息不对称,或“市场失灵”的情形,需要政府或第三方监督机构介入,通过中介机构这样“有形的手”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往往耗时又费力,例如对贷款企业资质的核定便需多名工作人员数日工作付出。区块链通过算法来创造信任,使“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作用得以重新发挥,从而降低系统维护成本。
“看不见的手”不能在所有领域代替“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编制区块链应用的依据大部分还是要依据现实世界中的法律,例如资产认定;网络上的纠纷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灾害,还是需要第三方独立机构来仲裁和救济。但是,借助区块链力量,政府治理将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和现代化,公共事务的处理更是如此。例如,身份认定,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随意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将每个人身份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网络,构建个人专属的数字ID,进而省去传统身份信息数据管理支出,省去开展身份认定相关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再如医疗,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患者电子病历,将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链接在一起,保证患者以更低费用获得更精确的诊断。又如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债务,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账款进行记录和追踪,明确中央拨款和地方借款的去向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有效避免账款的不良使用。最后,垃圾分类甚至可以使用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来加以实现。
区块链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治理技术的现代化,而且体现在由此带来的治理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区块链不可篡改性和信息透明的特性,意味着政府可以将治理的权能分化和转移给社会公民来共同治理。同时,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征信系统将促进培育社会公民的自觉性,实现其“自我统治”。另一方面,政府的治理将更透明,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促进公平的政策可以点对点实现,政府和社会公民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未来之路
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诸多技术需要攻关。
第一,区块链在性能上尚不能支持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由于需要所有节点的认同,公有链交易速度最慢,而联盟链和私有链的速度相比之下会快些。未来应探索与链下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以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在安全性方面,智能合约的设计以及比特币等一些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易被黑客攻击。例如2018年BeautyChain智能合约出现重大漏洞,黑客通过此漏洞无限生成代币,导致该代币价值几乎归零。代码的开源性带来信息透明,也蕴含了潜在风险,区块链的安全性需经过层层严格把关,合约代码需经历反复测试后再上线。
第三,公有链的共识算法和基于数字货币的激励机制仍有改进空间。例如比特币的挖矿设计和基于数字货币的激励机制,容易导致获得比特币的机会集中在少数矿池或节点上,使得比特币被少数人占有,形成垄断,违背原本“去中心化”的设计初衷和实现真正的“共享经济”愿景。
第四,相应的监管措施还需要跟上,尤其在数字货币交易以及通过首次电子货币公开发行(ICO)进行融资方面,规避洗钱等不法行为,加强区块链节点的可追踪性。
区块链完全“去中心化”不是目的,信息透明与不可篡改性才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潜力所在。面对新技术冲击,正确态度不是打压,而应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思考如何运行新技术来改善运作流程、提高治理效率。在改进过程中,公司进一步塑造和凝练出新竞争优势,国家治理逐步实现现代化。
当然,区块链技术仍在发展初期,一些技术和法律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可能还看不清未来的发展,就像30年前无法想象互联网如今日一样涉及生活之方方面面。但可以想象到的是,区块链技术终将重塑商业世界的组织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同其他技术一起,共同推动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实现。
责任编辑:ct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