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国产工业机器人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
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受制于下游行业发展不景气,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放缓
2018年度,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出现高开低走的态势,增速有所放缓。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内汽车、电子等机器人下游行业发展受限,机器人需求增速放缓。
2018年度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14.8万台,同比增长4.6%。同时,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由于竞争加剧、厂商扩产等因素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探。价格下降,有利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推广,但短期内行业利润将面临冲击,具有资金优势及技术积累的企业有望胜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6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3680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1%。累计方面,2019年1-6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75406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0.1%。6月份月产量降幅较上月继续拉大。
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的通用设备,是“机器换人”核心设备。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37920台(其中,34671台由中国机器人供应商安装),比2016年增加约59%,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012-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43%。但是,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
2018年,在经历贸易战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双重。自2016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位列世界第一,发展速度史无前例。
2018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2018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幅有所下降,仅为2017年的三分之一左右。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9年销量预计提速。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IFR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额达62.3亿美元,预测2024年销量额将超过190亿美元。
国内机器人密度指标较欧美国家还有进步空间
衡量机器人密度的方法有两种: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所占有各种用途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汽车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所占有各种用途工业机器人的数量。
按第一种方法,2017年,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为85台。
自2010年开始,韩国一直是全球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国家,2017年,韩国再次上榜,机器人密度为710台,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汽车行业和电气/电子行业持续增加了机器人安装量。
新加坡以658台紧随其后,如此高的机器人密度主要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少以及机器人安装量持续增加引起的。德国机器人密度排第三,为322台;日本机器人密度排第四,达308台;美国增加至200台。
近几年,中国由于机器人安装量显着增加,故机器人密度也快速提高,2017年机器人密度为97台,比2009年的11台增加近8倍。
在最新数据统计中,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的第21名,政府也不断通过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将中国打造为全球自动化程度前十的国家,在产业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到2020年之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万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
在国内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的身影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比如,在玻璃制造行业,每年生产销售的数亿块玻璃,需要大量人工用肉眼进行检测。
玻璃检测只是工业机器人的普通应用场景之一。据业内专家介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特别是若干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类项目的推广实施,直接带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家电、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等行业的应用。
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输出地之一。2018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全年总产值为219.18亿元,同比增长8.3%。
由上海电气和发那科合作的上海发那科三期项目,堪称机器人界的“超级智能工厂”,宣布登陆上海,建立国内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
行业存在低水平竞争现象
国产工业机器人前景向好,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较为突出,在高端能力不足的同时,存在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隐忧。
许多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属于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小散乱现象不容乐观。
针对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有专家指出,国产工业机器人与世界水平还存在显著差距,而且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国内缺乏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及产品,市场主要被国外行业巨头垄断。
另外,行业低端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产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领域展开价格竞争。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表示,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火热,但企业在做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时还存在四大障碍:
第一,很多制造业模式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
第二,技术路线以仿制为主;
第三,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
第四,粗放生产的车间管理。
专家指出,我国机器人产品还存在应用低端化现象。绝大多数国产机器人应用于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在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型机器人、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领域却成果不明显。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
高端产业应避免陷入低端化泥潭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我国机器人产品多以中低端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十分明显,主要靠“性价比”而非核心技术来打开市场,处于产业链较低端。另外,由于缺乏严格的高技术标准限制,致使大量低端机器人产能蜂拥而上。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论证专家组组长,把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或2021年,要突破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行业创新能力,提高我们整个国家的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水平;
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智能制造将进入互联智能阶段,国产机器人技术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心零部件占国产机器人中的装备量突破50%以上;
第三阶段到2030年,机器人产业空心化问题根本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要自主可控,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和装机数量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为避免国产工业机器人扎堆低端化竞争倾向,专家建议:
1、要打破产业边界,推动融合创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2、要提高产品质量,避免低价竞争,切实解决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非过低的价格来赢取市场。
3、要瞄准细分市场,专注细分行业,打造适应量大、面向制造业细分领域需求的机器人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
4、要深化产业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商业模式,创建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避免国产工业机器人低端化倾向,关键还是要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围绕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攻关,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全面提升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以及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突破技术壁垒,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另一方面,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化工、轻工等行业,推动国产机器人产品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和中高端市场迈进。
除此之外,针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推广,要坚持创新设计先行,创新设计是推广机器人的重要前提,要使创新设计与企业原有工艺相结合,要利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和重组。工业机器人应用还要与大数据、模式识别、虚拟现实、精益生产等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结合,才能把工业机器人用得更好。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