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工作原理变频器接线图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大家好我是小豆,本期我们介绍变频器如何接线,随着科技发展,对于变频器相信很多的电力从业人员都不陌生,相对于传统的电气电路控制而言,变频器的科技含量较高,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的设备,因此其故障多种多样,只能从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不断的总结经验,

 

变频器主回路接线:(R、S、T)分别为电源进电,变频器输出端子(U、V、W)分别接到电动机上。

控制回路一般的要电机正转的话,就用一个中间继电器,把这二点,控制接点输入公共端和正转启动分别接到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当中间继电器得电,电机正转,失电,电机停止。

变频器参数设定:常见有参数有变频器频率设定、运行操作、最高频率、基本频率、额定电压、最高输出电压、加速时间、减速时间、直流制动开始频率、直流制动时间、起动频率值、起动频率保持时间、停止频率、数据保护、功能代码说明、LCE监视、反向旋转禁止、热继动作电流等。只要按照不同厂家的变频器设置就

电机

变频器故障代码说明。变频器FR-F700故障代码供参:

(1)Fn——变频器风扇故障

(2)E.OC1——加速时过电流跳闸

(3)E.THT——变频器过负载跳闸(电子过电流保护)

(4)E.FIN——散热片过热

(5)E.IPF——瞬时停电

(6)E.UVT——欠足电压

(7)E.ILF——输入缺相

(8)E.LF——输出缺相

(9)E.OHT——外部热继电器动作

(10)E.P24——DC24V电源输出短路

(11)E.CTE——操作面板电源短路RS-485端子用电源短路

电机

频器带电机空载运行

1.设置电机的功率、极数,要综合考虑变频器的工作电流。

2.设定变频器的最大输出频率、基频、设置转矩特性。

3.将变频器设置为自带的键盘操作模式,按寸动键、运行键、停止键,观察电机是否反转,是否能正常地启动、停止。

4.熟悉变频器运行发生故障时的保护代码,观察热保护继电器的出厂值,观察过载保护的设定值,需要时可以修改。 三、带载试运行

电机

1.手动操作变频器面板的运行停止键,观察电机运行停止过程及变频器的显示窗,看是否有异常现象。如果有现象,相应的改变预定参数后再运行。

2.如果启动。停止电机过程中变频器出现过流保护动作,应重新设定加速、减速时间。电机在加、减速时的加速度取决于加速转矩,而变频器在启、制动过程中的频率变化率是用户设定的。若电机转动惯量或电机负载变化,按预先设定的频率变化率升速或减速时,有可能出现加速转矩不够,从而造成电机失速,即电机转速与变频器输出频率不协调,从而造成过电流或过电压。因此,需要根据电机转动惯量和负载合理设定加、减速时间,使变频器的频率变化率能与电机转速变化率相协调。检查此项设定是否合理的方法是先按经验选定加、减速时间进行设定,若在启动过程中出现过流,则可适当延长加速时间;若在制动过程中出现过流,则适当延长减速时间。另一方面,加、减速时间不宜设定太长,时间太长将影响生产效率,特别是频繁启、制动时。

电机

3.如果变频器在限定的时间内仍然保护,应改变启动/停止的运行曲线,从直线改为S形、U形线或反S形、反U形线。电机负载惯性较大时,应该采用更长的启动停止时间,并且根据其负载特性设置运行曲线类型。

4.如果变频器仍然存在运行故障,应尝试增加最大电流的保护值,但是不能取消保护,应留有至少10%-20%的保护余量。

5.如果变频器运行故障还是发生,应更换更大一级功率的变频器。

6.如果变频器带动电机在启动过程中达不到预设速度,可能有两种情况:

(1)系统发生机电共振,可以从电机运转的声音进行判断。采用设置频率跳跃值的方法,可以避开共振点。一般变频器能设定三级跳跃点。V/f控制的变频器驱动异步电机时,在某些频率段,电机的电流、转速会发生振荡,严重时系统无法运行,甚至在加速过程中出现过电流保护使得电机不能正常启动,在电机轻载或转动惯量较小时更为严重。普通变频器均备有频率跨跳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系统出现振荡的频率点,在V/f曲线上设置跨跳点及跨跳宽度。当电机加速时可以自动跳过这些频率段,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电机的转矩输出能力不够,不同品牌的变频器出厂参数设置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带载能力不同,也可能因变频器控制方法不同,造成电机的带载能力不同;或因系统的输出效率不同,造成带载能力会有所差异。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增加转矩提升量的值。如果达不到,可用手动转矩提升功能,不要设定过大,电机这时的温升会增加。如果仍然不行,应改用新的控制方法,比如日立变频器采用V/f比值恒定的方法,启动达不到要求时,改用无速度传感器空间矢量控制方法,它具有更大的转矩输出能力。对于风机和泵类负载,应减少降转矩的曲线值。

四、变频器与上位机相连进行系统调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