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给智能穿戴带来了怎样的希望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从2013年的元年至今,漫长的寒冬之后智能穿戴产业似乎嗅到了春天的气息。IDC近日发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显示,该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2715万台,同比增长45.2%。该报告还预计到202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接近2亿台。

是什么原因让智能穿戴重新“燃起”?5G时代的到来,智能穿戴成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关键入口。智能穿戴并非狭义上的人体可穿戴设备,而是覆盖各行业的智能化未来。随着医学需求拉动,在医疗智能可穿戴的带动下,专家预言智能可穿戴市场将会迎来新一波的热潮。

5G技术助燃智能可穿戴市场

回顾往昔,2013年匆匆登场的厂商大多数已经退去,一度曾经火热的各种智能可穿戴产品也已经消失或者卖身巨头。但智能可穿戴设备真的从此没有机会了吗?当然不是。从IDC公布的数据来看,智能可穿戴的出货量依然逐年增加。IDC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逐年增加,2019年前两个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速均保持在了30%以上的水平。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307万台,同比增长34.3%;其中,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846万台,同比增长31.9%,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61万台,同比增长45.0%。前瞻预计2019年全年将达到8000万台左右。

数据很好地说明了市场对于智能可穿戴依然欢迎。5G因为传输速度的提升,以及低延时、低功耗、连接更多设备设备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在医疗领域,作为消费物联网最大品类智能硬件,智能穿戴可以很好地渗透到健康医疗场景。

在农业领域,农业智能穿戴将人们从传统的田间作业中解放出来。它可以为农作物播种、施肥、虫害防治、收割等。同时,通过农作物的传感器及时采集环境的各类实时数据,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和策略定制;根据虫害状况数据,制定喷洒的农药剂量。

在畜业领域,畜业智能穿戴在猪流感、畜流感频发期,可以更好地监控生畜生长和健康情况,能在流感疫情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和把控,把危害降到最低。

个性、优质的体验服务将成趋势

复盘智能穿戴产品从火爆到逐渐变冷然后再度“回暖”的过程,不难发现前几年智能穿戴“遇冷”的原因。首先,部分智能穿戴并不是刚需,初期用户只是为了追个新潮,赶个时髦,被赋予高科技、智能的光环。然而,对于非刚性的需求是不能持久热度的。

其次大多是智能穿戴市场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甚至走向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低价不是用户的主要购买驱动力。因此用户会变得理性,用户的热情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

再有就是,智能穿戴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同鸡肋。

事实上,网络的迭代升级让人们对智能产品的需求理念转向了“体验”需求,个性化、优质的体验才是真正的“刚需”。使用不方便、体验感知差是用户最不能接受的因素。智能穿戴须从产品供应链转变成顾客需求供应链。从用户刚性需求出发,商家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发现痛点与机会点,制定场景,提供新产品、新服务,让用户体验升级,从而满足消费的隐性需求。

与产业链合作是最好的出路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曾经在市场上一度遇冷,甚至遭遇毁灭性打击。但公众对于设备的畅想从未停止,对于未来智能化生活的向往从未消失,这一点由智能穿戴出货量逐年增长可以看出。但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当其冲的就是硬件问题。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不是新鲜产品了,但它的技术发展之路却并没有像智能手机一样逐渐触摸到天花板,还有很长的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都存在人机交互性能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可穿戴设备都注重轻便,体积也越来越小。因此,要开发出更小型化,集成化的传感器,才能满足需求。开发过程漫长,成本又高,如果是一家厂商开发难度未免太大。因此,亟须行业内厂商相互合作,共同开发。

另外,当前可穿戴还存在应用生态系统难以统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隐私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合作,完善生态圈建设。智能穿戴不是给传统穿戴产品一块传感器就能万事大吉,还需要考虑每一种穿戴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逻辑、使用限制和使用伦理等等,惟有产业链协同,方能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