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一个“机器人”

人工智能

635人已加入

描述

如果有机会到网络上搜寻“什么是机器人”,我们可以找到不下数十种的定义和说法。不同国家、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研究单位都可能有一套自己认为合适的定义。甚至,有些计算机程序也被称为机器人。而且,如果要完全依照那些精确的定义去决定哪个是机器人,而哪个又不是,我们会发现,将很难找到一台完全满足所有定义的机器人。

并不是每一台机器都可以被称之为机器人。那到底什么样的机械可以被归类为机器人呢?

Robot 这名词,最早出现在1921年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的著作《罗索的万能工人》中,原文是“Robota”,后来成为通行的“Robot”,是用来形容故事中虚构的机器人角色。Robota在捷克语中,是工人或仆人的意思。

一般而言,大众印象中的机器人都是很厉害的:除了做事精确可靠不失误,可以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执行相同的任务,而不会感到无聊,更可以执行危险或人类不想做的工作。它们天不怕地不怕,甚至可以在深海或外层空间这种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工作。最重要的是,无论你对它们多么糟糕,它们也不会罢工,更绝对不会上劳工局检举你。

认定“机器人”的条件

对于机器人玩家而言,我们倾向以开放的条件去认定机器人的外观,更着重的,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来认定它是不是机器人。这些能力包含:感知环境、自主思考和产生行动。

人工智能

依据机械本身所具备的三大能力,来定义此机械装置是否为机器人。

1、感知环境

机器人应该要能够与它们身处的环境产生互动。

与人类不同,机器人没有视觉、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因此,机器人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感知器,来探索和了解它们所处的环境。像是超音波测距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等。

2、自主思考

机器人需要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

例如分析感知器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复杂的逻辑问题并自主学习,甚至进一步具有和人类社交互动的能力。目前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就可以被用来提升机器人这个部分的能力。

3、产生行动

机器人要能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除了能感知外也要能产生相对应的行动。所谓的行动,不只是单单指在路面、水中或是天空上移动的能力。它也包含机器人操控或改变它所处环境的能力,像是改变建筑物内的照明或温度。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机器人是一部可以感知环境,自主思考,进而产生行动来达成特定任务的机器。”

现实生活中已有哪些机器人?

以踢足球为例,机器人首先要看得到球(感知环境),接着需判断要将球踢到哪里去(自主思考),最后产生踢球的动作,将球踢出去(产生行动)。这一系列的过程,跟人类踢球的过程是很类似的。

严格的说,需要同时具备这三项能力才能被称为机器人。像笔记本电脑、多功能烤箱、电视机或汽车就不能算是机器人,因为它们没有能感知它们周边环境的能力。智能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也不算是机器人,因为它不会产生行动。另一方面,一台扫地机器人,或能追寻轨迹移动的自动车,则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机器人系统。

有趣的是,在这个科技产品大爆发的年代里,“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界线变得很不清楚。不是所有拟人化或有人体外型的机械都可以称作机器人,而完全看不出人形的机械装置,却也有可能台道地道地的机器人。例如:没有人称CNC车床为机器人,但是相同工作原理的工业用机械手臂总是被称为机器人;教育用的人型玩具总是被称为机器人,不过它却可能完全没有任何感知周边环境的功能;而自动驾驶车,却是台标标准准的机器人,因为它拥有感知、自主思考和产生行动的能力。

结语

有机器人之父美誉之称的约瑟夫恩格尔伯格(Joseph Engelberger)曾说过:“我无法给机器人一个定义,但是当我看到它时,我就知道它是机器人。”可见要给机器人一个简单的定义,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今天大胆地为机器人选择了这一套定义,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未来我们对机器人科技的理解和学习。我们须时时放在心上的是,这定义绝对不是金科玉律,它必然也会随着机器人科技的提升而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新科技,像海绵一样随时吸收新的知识,应该是我们所能不被科技海啸淹没的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