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间隙安装_放电间隙结构和特性

电子常识

2610人已加入

描述

  放电间隙安装

  1、放电间隙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放电间隙安装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3、托架水平,引线方式符合设计要求,引线固定牢固可靠,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引线连接外加应力不超过端子本身所承受的应力,连接处涂电力复合。

  安装要求:

  悬挂式产品安装时,用安装卡子固定在托架或横担上。

  自立式产品安装时,先将避雷器固定在基础上(安装尺寸见附图),再依次安装避雷器元件,上部与高压导线连接,下部底座接地,也可通过放电计数器接地。

  用户须知:

  1、新装避雷器投入运行前及每年雷雨季节前,应进行预防性试验项目如下:

  a、直流参考电压试验

  在避雷器两端施加直流电压(直流电压脉动系数不大于±1.5%),在经过避雷器的电流稳定在1mA后,其电压值U1mA应大于表中规定值。

  b、直流泄漏电流试验

  在避雷器两端施加0.75U1mA的直流电压值后,流过避雷器或元件的泄漏电流水平大于50uA。

  2、 在运输和贮存中,自立式避雷器应垂直放置。用户不得随意拆开避雷器,以防避雷器失效。

  放电间隙结构和特性

  保护间隙就是一种便携的间隙可调节的放电间隙,它由金属插夹、绝缘支杆、接地引流线、固定电极、可调电极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放电

  在带电作业工作杆塔的相邻杆塔加装放电电压低于作业间隙放电电压的保护间隙,在过电压作用下先期放电可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另外,由于保护间隙在绝缘配合上限制了过电压的幅值,相当于排除了沿绝缘子串放电的不确定性。因此,加装保护间隙后不仅使作业间隙偏小的杆塔能满足带电作业安全要求,即使对于作业间隙较大的杆塔,也可以起到提高作业安全性的作用。我国研制的500 kV紧凑型线路用保护间隙(图1),极间距离B=1.2 m,垂直安装和水平安装在杆塔构架与导线之间时,测得其 U50分别为735 kV(标准偏差[σ]=3.3%)和742kV([σ]=3.2%)。所以即使对横担或塔身的作业间隙减小至2.0m,放电路径也100%经由保护间隙放电,能可靠地保护作业人员。保护间隙的工频放电试验:间隙距离为1.2m时,3次放电的平均值为453 kV,该值是500 kV线路最大相电压Um=318 kV的1.42倍,且4h无放电。保护间隙能长期耐受最大工作电压。保护间隙距离1.2m,作业人员对横担或塔身距离分别为2.0m、2.5m、3.0m时,作业点过电压低则保护间隙和作业间隙均不放电,作业点过电压高则只有保护间隙放电,作业间隙均不放电。模拟等电位作业、地电位采用操作杆作业、进入高电位作业(组合间隙、中间电位)等工况下的保护间隙(间隙距离仍为1.2 m,升降法标准操作冲击40次)放电试验,100%经由保护间隙放电,无一通过作业间隙放电,有效地保护了作业人员的安全。这与前面试验结果相同。

  保护间隙安装在作业杆塔的相邻杆塔上,保护间隙发生放电,其电弧并不能伤害到在另一基杆塔上作业的人员,跨步电压也不能伤害到在另一基杆塔地面上作业的人员,反而保护了这些作业人员。经验算,保护间隙的保护范围为1.7 km,而实际线路最大跨距的相邻杆塔仅约为1km,所以在相邻杆塔安装保护间隙能可靠地保护作业杆塔人员安全。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到,不装保护间隙和安装保护间隙(间隙距离分别为1.1m、1.2m和1.3 m)的危险率。对于同一作业间隙,在加装保护间隙后作业间隙放电危险率显著降低,明显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性。紧凑型线路由于塔头尺寸较小,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距离不够,给带电作业造成困难。经证明,500kV紧凑型线路加装保护间隙的带电作业方式是可行和安全的,在紧凑型线路、小塔窗线路、升压改造线路和其他无法满足规程规定的最小安全距离和组合间隙距离的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必须加装保护间隙才能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