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设备/系统
(文章来源:天天向上科技)
多年以来,一些住宅小区的电梯经常出现故障,老是修不好,而物管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去维修,长期存在的电梯维修难“老大难问题”。责任不明晰,维护不到位是首要问题。电梯管理涉及的责任方复杂,包括业主、物业公司、电梯制造商、维保单位和维修单位等等。而维修费用高,表决难通过,也是一大“症结”。
按照相关法律,维修资金筹集和使用需经“双三分之二”以上业主表决同意。但由于业主意见往往难以统一,使用维修资金维修电梯的表决时间始终是横亘在电梯维修过程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成都市总结1年多来的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保险+服务+物联网”电梯维修模式,在电梯维修中探索出的试点经验。1月7日成都市住建局在成华区召开“探索建立‘保险+服务+物联网’机制现场总结会”,即日起将在全市正式推广这一新模式。
据介绍,“保险+服务+物联网”模式,即电梯发生故障后,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受理并开展现场查勘,可以立即处理的故障,现场修复;较为复杂的问题,则制定维修方案并经公示后,由维保单位实施维修,同时由保险公司支付资金完成理赔。
另外,则涵盖电梯安全所有环节,除解决电梯维修的保障问题外,还可以解决维保及乘梯人人身安全保障问题。由保险公司指定的电梯维保公司为投保电梯提供日常保养维护,保险公司通过物联技术监管,协助物业服务企业监督维保机构维保工作的开展,如发生电梯需要维修的故障,由维保公司及时维修,保险公司支付资金完成理赔。如电梯发生困人或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由保险公司对相关受益人进行经济补偿。
目前,全市已有51个小区的1006台电梯签约投保;投保后,已有33个小区的电梯在发生故障后获得了160笔及时赔付,通过保险理赔实施了维修。很明显,该模式的应用,如果没有物联网技术,将很难实现监管,由此引发行业深思:近年来,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电梯的综合监管单位,一直从电梯维保和安全监测两个环节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然而因电梯维保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电梯事故依然时有发生。现行的安全管理方案,通常是将物业单位作为责任人、有签约有证的维保单位运营维护,其他人不得随意对电梯进行处置。
按照市场博弈的逻辑,上有政策下必有对策。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管最终一定会失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电梯维护保养就难以评价,结果市场恶性竞争,最终导致维保品质降低、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能让电梯更安全的优秀维保服务企业,反而因此没有了生存空间。
其实大多数的物业公司是没有能力鉴别电梯的维保服务品质的。于是,电梯维保服务就成了“法外之地”。如果只是私有财产、私人使用,电梯就是自家事,管不管也不是问题。麻烦就在于电梯是“另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涉及到千万人的人身安全。所以,电梯运营安全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阶段。
传统电梯监测存在哪些弊端?如果放在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电梯安全监管很难,但因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前质监总局七八年前已经开始发文,要求各地创新电梯安全管理,探索电梯物联网。但是大部分的探索都在电梯出事之后的“故障急救”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电梯没出事时的“电梯健康”。电梯物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既能现场感知变化,又能后端统筹处理。有了前后端的配合,就能够将感知到的状态数据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电梯是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特性是:一个事故之前有九十九个故障,一个故障之前有九百九十九个征兆。这是飞机工程师发明的海恩法则,在机械领域被奉为圭臬。其实,最好的电梯安全措施是防患于未然。既然如此,如果将长期监测的数据传送到后台,由后台进行数据分析,辨识征兆、预防故障,岂不就解决了电梯的安全问题?是的,这才是正确的电梯物联网打开方式,这就是智慧电梯。
只有结合物联网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电梯才能真正产生“智慧”。这种智慧本质上是将人的经验和电梯的状态数据知识化、模型化,然后不断通过现实验证优化,最终形成从预兆判定趋势的智慧。感知电梯故障而报警,充其量也只是“看见”或者“听见”,算是人云亦云的状态描述,预测判断才是真正的智慧。
(责任编辑:fqj)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