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9年5月28日发改委和交通部联合出台了《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后,在政策的引导、银行、支付机构,以及各厂商等各路人马的推波助澜下,ETC在2019年下半年出现了“井喷式”爆发,彻底火了……
根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到2019年12月31日,全国建设完成了24,588套ETC门架系统,改造完成了48,211条ETC车道、11,401套高速公路不停车称重检测系统。ETC推广发行了1.23亿户,累计用户达到了2.04亿。而据公安部的统计,2019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6亿辆。也就是说,ETC的安装比例为78.5%。超额完成了发改委和交通部之前定下的目标。
为何各路人马都这么热心地推动ETC这个在前几年还不受市场待见,不温不火的产品呢?在ETC全面爆发后,2020年的ETC市场会何去何从?
为何会狂推ETC?
据说各路人马为了推广ETC,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营销手段都用上了。比如免费赠送OBU(On Board Unit,车载单元)设备、附加各类通行费折扣、赠送洗车、加油和停车等一系列优惠增值服务等都还是比较温和的手段。
为了完成任务ETC任务量,有的推广人员直接依据客户信息,偷偷给客户批量办理ETC,既不通知客户,也不给客户发设备,就在系统里占个任务数,等考核期一过,再偷偷销掉。也有的推广员直接找来中间商帮忙。
有些银行为了强推ETC,实行捆绑销售,贷款必须办理ETC后才能放款。而湖南株洲发文要求该市机动车检测机构强行推广安装ETC。福建厦门、泉州等地打出“未安装ETC、不响应国家号召的车辆不欢迎使用高速公路”等雷人标语。
就在元旦节早晨,上海S4高速发生一起车祸,救护车接到伤者后,由于没有安装ETC设备,在高速南桥出口处被强行拦下收取通行费用。而之前救护车是免收高速通行费用的。
他们这么疯狂推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有政策的原因,5月份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到2019年12月底,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1.8亿,高速公路收费站ETC全覆盖,ETC车道成为主要收费车道,货车实现不停车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快捷收费率达到90%以上”。很明显,这个是硬指标,必须要完成的,不然可能前途受影响。
其次,还有利益驱使。因为ETC既可以绑定信用卡,也可以绑定借记卡,用户在一次次刷卡过收费站的过程中,自然会和这家银行的金融服务建立联系。一是银行可以收取ETC通行手续费和资金沉淀利息,包括高速公路通行收费,以及未来可能扩展的停车场收费、加油站的油品销售和车险销售等等。二是银行可以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金融业务的交叉营销,比如为车主办理信用卡、理财、保险和贷款等高价值业务。三是ETC支付有助于巩固客户关系和缓解第三方支付加速渗透的焦虑。在ETC全面推广之前,高速公路的电子支付体系包括ETC支付、二维码、电子车牌等等,主流路线不明确。现在国家政策强推后,ETC支付明显在出行领域占得先机。目前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ETC布局方面不相上下,若银行能取得先机,则可以小幅缓解第三方支付加速渗透的焦虑。
2020年会何去何从?
经过2019年下半年各方面的“努力”,终于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成绩单。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安装数量上来看的话,ETC已经普及了。从2015年全国ETC系统联网,到2019年年底普及,花了5年时间,而用户数从2018年的7600万,到2019年底的2.04亿,也就是说仅2019年就增长了1.23亿的用户。
不过2020年估计就没那么多的量了,据业内人士估计,2020年ETC产品需求量大概在2000万~3000万之间。
当然,他同时表示,不能排除今年会推出新的政策,比如说新车需要安装ETC之后才能出厂。其实这并非中国首创,早在2017年12月,印度就要求新车必须安装支持自动缴费(ETC)系统的车载设备。
如果新车需要安装ETC后再出厂,再加上一些ETC产品更新替换需求的话,需求量估计会翻倍至4000万~6000万之间。
也有汽车厂商指出,目前的ETC产品基本都达不到汽车级产品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后装的ETC产品,基本都是按照消费级产品质量要求设计制造的,产品寿命是3到5年的样子。
ETC产品安装的数量是上去了,可以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广东的车主就在吐槽,为什么他们把车速降低到了10Km/h以下还是会碰到识别不了情况?而美国、韩国等国家的ETC通道是不需要减速通行的。还有车主抱怨安装ETC后,高速路口反而是更堵;不过最让人不开心的是遇到ETC乱扣费的问题,有车主反映说,ETC遇到问题后,可以说是申诉“无绝期”,因为不是拨不通人工客服电话,就是拨通了也无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电港会员销售部总经理曾光明认为,安装ETC后发生的高速拥堵问题应该不是OBU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各个系统统一联调和跨省间收费系统的调试导致的。等调试完成后,高速公路的跨区域和跨省收费就更加方便了。
而要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稳定性更好的产品和更完善的配套服务,这需要芯片厂商、方案厂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商等产业链内企业的共同支持。只有这样ETC的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除了需要提供更加可靠的产品,目前ETC产品的用途还过于单一,主要是用来支付高速公路通行费用。
其实,ETC的应用绝不仅仅只是不停车收费,由于它采用的是DSRC技术,ETC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可以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智能停车场、限行管理、提升路网通行效率,以及安全类应用等等。
在提升路网通行效率方面,有交通灯控制动态规划,在车辆形式过程中,路侧单元收集车辆信息,如车身份、行驶速度等信息,智能路网中心收集信息后,动态规划交通灯的红绿灯频率,从而提高城市道路的使用效率,如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管理,救护车、消防车等紧急车辆的行驶方向管理等等。绿波车速引导(GLOSA:Green Light Optimal Speed Advisory),当车辆行驶在公路时,GLOSA根据路侧单元检测的道路信息将路口的拥堵情况、红绿灯开启情况进行分析,并向车辆发送建议的车速区间信息,以便车辆可以不需要在路口等待。
安全类应用中,包括车间通信、车路通信和车人通信等应用,让驾驶更加安全。
ETC现有的玩家有哪些?
ETC( Electronic Toll Control),即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通过RSU(Road Side Unit,路侧单元)与OBU(On Board Unit,车载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在不需要司机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RSU安置在ETC车道上作为路侧基站使用,主要由5.8GHz收发器、RSU天线控制板、微带天线、RSU控制器控制板构成,以完成对信号和数据的收发、调制解调、编码解码,以及加密解码等功能。RSU使用的芯片会比较多,有些型号的RSU产品甚至会用到130种以上的芯片。
OBU存有车辆的识别信息,通常安装在车辆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用来和RSU进行短程通信。一个OBU产品一般会使用4个专用IC芯片:读卡芯片、MCU芯片、ESAM芯片和射频芯片。
ETC行业实行产品资质准入制,企业的产品只有通过交通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检测后,方能参加各省市高速公路ETC建设的招投标。
因此,目前国内市场活跃的主要ETC整套方案供应商并不多,主要包括金溢科技、万集科技、聚利科技(已被华铭智能收购)、智载科技、千方科技、新华三在内的数十家。前三家占了80%以上的份额。其中金溢科技出货量一直保持第一,近两年来金溢科技与聚利科技出货量比较接近。
ETC产品的主要材料分为IC类、电池类、电子元器件和结构包装类,材料成本比例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型号变化而变化,但IC类成本所占材料比例则较为固定,大概为35%左右。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每部OBU的成本大概是40元,按照35%的比例计算的话,IC的成本约为14元。
而在IC中,价值量最大的是射频芯片,其次是MCU,读卡芯片和ESAM芯片的价值相对较低。
在OBU市场中,MCU的主要玩家有华大、新唐、博通集成和ST,有业内人士估计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的大概情况是华大占40%左右、新唐占30%左右、博通集成的SoC方案占20%左右,ST占10%左右。
目前,博通集成的5.8GHz产品可以覆盖OBU所需要全部类型芯片,他们在ETC中的市占率也最高,据估计有70%的ETC产品使用了博通集成的产品。他们正在销售的产品包括射频芯片BK5822/23/24、非接触读卡芯片BK1308、全集成SoC BK5863,以及专用安全模块BK5121等。
此外,斯凯瑞利、复旦微电子和华大半导体也是OBU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其中,斯凯瑞利应用于ETC的产品有三款,分别是ET6601、ET6602和SKY,这些均为射频收发类芯片;复旦微电子的产品主要应用在ETC用户卡的芯片上;华大半导体的相关产品主要应用在ETC用户卡和OBU读卡芯片上。
结语
在政策红利下,本来不怎么被看好的ETC在2019年意外崛起,在经历运动式推广后,如果想要把ETC市场做好的话,2020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硬件方面的,也有软件方面的。硬件方面,需要更加稳定可靠的产品;软件方面,需要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需要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只有这样,ETC市场才有未来前景,否则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剩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