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如何减少TWS耳机与耳机充电盒之间接触点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歌尔的该项方案不仅实现了TWS耳机的充电接口与通信接口复用、软硬件实现简单,而且美化了耳机外观、降低TWS成本,并且还提高了耳机稳定性。

集微网消息 近日,歌尔股份发布公告披露了公开发行可转债预案。预案中提到,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总投资额43.19亿元,本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40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据了解,歌尔股份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双耳真无线智能耳机项目、AR/VR 及相关光学模组项目及青岛研发中心项目。

真无线立体声(TWS)蓝牙耳机发展迅速,发展前景良好。TWS技术的实现是基于芯片技术的发展,是指手机通过连接主耳机,再由主耳机通过蓝牙无线方式连接从耳机,实现真正的蓝牙左右声道无线分离使用。

由于TWS耳机存在电池容量小、待机时间短问题,因此TWS耳机一般都会配合耳机充电盒一起使用。耳机充电盒既可以对TWS耳机充电,还可以与TWS耳机进行通信。

为了实现耳机充电盒对于TWS耳机的充电及通信,相关技术中耳机充电盒设置有充电接口、通信接口和GND接口,其中充电接口用于向TWS耳机充电,通信接口用于实现TWS耳机强制配对、OTA升级等操作。但是,上述相关技术中接口较多导致TWS耳机与耳机充电盒之间接触点较多,影响TWS耳机的稳定性。

根据上述这些问题,歌尔科技在减少TWS耳机与耳机充电盒之间接触点,提高TWS耳机的稳定性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在2019年5月31日,歌尔科技申请了一项名为“耳机充电盒、TWS耳机、工作状态切换方法及存储介质”的发明专利(申请号:201910468963.7),申请人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目前公开的专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歌尔的TWS技术吧。

接口

如上图所示为一种耳机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耳机盒状态检测模块101、耳机盒I/O控制模块102、耳机盒充电模块103和耳机盒通信模块104。

其中耳机盒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根据耳机充电盒的开关盒动作向耳机盒I/O控制模块发送对应的第一状态信号。耳机充电盒的开关盒动作可以包括开盒动作和关盒动作,当检测到开盒动作时说明充电盒本体处于开盒状态,当检测到关盒动作时说明充电盒本体处于关盒状态。

将TWS耳机放入耳机充电盒后,若将耳机充电盒的盖子合上,说明此时用户需要对TWS耳机进行充电;当TWS耳机充电完毕后,用户打开耳机充电盒的盖子,说明用户需要使用TWS耳机,此时耳机充电盒与TWS耳机之间需要执行串口通信交互。也就是说,在TWS耳机放置于耳机充电盒内的前提下,若检测到耳机充电盒的关盒动作说明耳机充电盒需要向TWS耳机充电,若检测到耳机充电盒的开盒动作说明耳机充电盒需要与TWS耳机进行信息通信。

耳机盒I/O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状态信号将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设置为充电接口或通信接口;耳机盒充电模块1用于当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为充电接口时,通过第一I/O接口向TWS耳机发送充电信号,以便为TWS耳机充电;耳机盒通信模块104,用于当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为通信接口时,通过第一I/O接口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以便与TWS耳机进行通信。

在了解完充电盒的结构后,我们再来看看TWS的主角:TWS耳机。

接口

如上图为TWS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耳机状态检测模块201、耳机I/O控制模块202、耳机充电模块203以及耳机通信模块204。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耳机充电盒的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向耳机I/O控制模块发送对应的第二状态信号,TWS耳机通过自身的第二I/O接口与耳机充电盒的第一I/O接口连接,以便接收耳机充电盒发送的充电信号和通信信号或者向耳机充电盒发送通信信号。

根据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可以确定当前时刻耳机充电盒处于向TWS耳机充电的状态还是与TWS耳机进行通信的状态。状态确定模块向耳机I/O控制模块发送的第二状态信号为描述第一I/O接口的工作属性的信号,以便耳机I/O控制模块设置第二I/O接口的工作属性。

耳机I/O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状态信号将第二I/O接口的工作属性设置为充电接口或通信接口;耳机充电模块用于当第二I/O接口的工作属性为充电接口时,通过第二I/O接口接收耳机充电盒发送的充电信号,以便利用充电信号对耳机电池充电;耳机通信模块,用于当第二I/O接口的工作属性为通信接口时,通过第二I/O接口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以便与耳机充电盒进行通信。

以上就是的TWS设计方案,这样的设计方案不仅实现了TWS耳机的充电接口与通信接口复用、软硬件实现简单,而且美化了耳机外观、降低TWS成本,并且还提高了耳机稳定性。随着各大手机生产商也开始逐渐完善自身的手机生态圈建设,从最开始的苹果耳机到三星、小米、华为等,都提出了自己的TWS方案,可以说歌尔的TWS技术必将会给这个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