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奔腾首款正向开发电动车4月预售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020年1月9日,由网上车市主办、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机构,并邀请国内一线车企开启的“第二届汽车技术品牌(中国)高峰论坛暨海口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研讨会”顺利召开。活动期间,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万富接受了网上车市的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网上车市:您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与普通用户的日常用车,有哪些关系?

董万富: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物联网汽车未来将会变成用户日常用车,而且现在已经开始朝着这个趋势在转变。

从大背景来说, “物联网汽车”是在中华复兴大背景下关于汽车未来发展的中国道路,也是中国汽车人在物联网时代首倡的中国标准。未来,物联网汽车将会普及成为普通用户的日常用车。

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奔腾物联网汽车,不但是完全自动驾驶的出行工具,更是可自由组合的城市移动空间。通过它可以将智慧城市的所有服务随时带到大家的面前,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网上车市:您认为当下中国汽车用户需要怎样的智能网联汽车?

董万富:根据《2018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与用户洞察白皮书》来看,消费者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中,娱乐、遥控功能配置、语音控制和车内WIFI的配置表示肯定。而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手机的兼容性、信号的稳定性引发大批量的吐槽。而在驾驶过程中,提升驾驶舒适度是核心,车内空气净化配置需求明显提升。

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大概知道用户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续期。继续提升娱乐性能、遥控配置、语音控制等用户喜闻乐见的功能,而对于目前用户的槽点继续做优化,做进一步的提升。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奔腾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还是不错的,获得了很多用户的一致点赞。

网上车市:智能网联汽车是否是中国汽车产业逆袭之路?

董万富:个人觉得不能说是逆袭,但智能网联汽车确实是汽车产业的一个大趋势。无论在任何时候,站在用户角度,挖掘用户真正的用车需求,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精雕细琢去打磨产品的性能,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逆袭之路。好产品永远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这一点不会变。

网上车市:新奔腾推出以来一直主打物联网汽车,您觉得智能网联技术对您的营销工作有哪些促进作用?

董万富:其实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针对产品层面的,如果说对于营销上有什么促进作用的话,我想应该是给了我们参与更多话题的可能性。

首先是时代旋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特色汽车产业进入4.0时代。尤其今年,5G预商用引发的关注持续升温,5G物联网将连接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物,物联网汽车势在必行。

其次是践行约定。去年在奔腾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柳长庆总经理曾预告,在本届上海车展,我们将和大家分享新奔腾在智慧出行上的思考和开创性的尝试。而智能网联汽车便是我们在智慧出行上思考和创新的产物。

第三,造物联网汽车这是我们奔腾的使命。物联网的挑战将成为促使中国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成人礼,奔腾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中坚力量,必须抓住机遇,成为“物联网汽车创领者”。

我们新奔腾品牌的定位是“物联网汽车创领者”,我们从一开始就在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互联做准备和积累:奔腾X40开创奔腾互联时代,奔腾T77上“YOMI”是奔腾在车载“虚拟生命”上的大胆尝试,此外T77除与手机互联以外还首次实现与几百种智能电器互联,真正实现了车与生活互通,开创了物联网的1.0时代。在E-Concept和T-concept上,大家可以看到更牛更先进的物联技术的运用。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扩大奔腾在物联网汽车领域的优势。这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

智能网联技术确实在营销话题内容上给了我们不少机会。但是,这些都是附加价值,智能网联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依然是产品上的创新与革新,给用户带来的是用车生活更多的的可能性。

网上车市:明年奔腾就要推出专属纯电动平台的车型C105,未来电动车所使用的智能网联系统与目前燃油所使用的会有什么不一样?在营销上会有什么创新?

董万富:从品牌层面来看,C105是一汽奔腾首款正向开发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作为奔腾物联网汽车技术与电动汽车技术的完美结晶,奔腾C105将在全新品牌战略指引下,进一步强化奔腾“物联网汽车创领者”的品牌定位。

从产品层面来看,C105也是奔腾全新平台与产品线规划输出的首个成果,也是新奔腾“E”系列首款产品,不仅丰富了奔腾品牌的产品线,增加了产品数量,更使奔腾产品线布局再上新台阶。

而在市场层面,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型,C105是新奔腾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勇敢尝试。

对于用户体验来说,L3级自动驾驶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环保、更加智慧的出行体验。

这些都是目前燃油车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

未来在新车的营销上,我们也会以“新能源”“纯电”“物联网汽车”“L3级自动驾驶”为关键词展开系列营销动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