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以后在智慧城市中是什么地位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近日,某网站公布一则数据,市内30%的道路拥堵来源于车辆寻找车位,“停车难”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智慧停车”既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垂直领域,也成了未来城市交通建设急需的重要环节。

那么很多朋友一定想问,什么是智慧停车?

智慧停车就是把GI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高端技术一起应用在停车位的管理、导航、预定、采集和查询服务,在停车位资源上体现的是导航、实时更新、预定和查询服务模式一体化,通过把城市中线下车位信息整理融合到一起,来打破信息传输的障碍,让停车利润和停车位资源利用率都实现最大化,也让车主们停车变得越来越便捷。

首先从背景上来看

从2014年开始,智慧停车逐渐逐渐兴起,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同时也有国内外资本参与进来,有数百家企业加入智慧停车领域。

从格局层面分析

行业内企业目前分为三类。

1、市政交通管理部门:众所周知,公共停车场资源、道路边停车位归市政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他们有政府背景,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实力相比较行业内其他企业更得天独厚。但是因为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几乎是人工管理,基本没有智能化,而且位置分散凌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

2、互联网企业:智慧停车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凭着他们的业内优势也加入了智慧停车的大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借助导航模式打入智慧停车,与各个停车场合作,线上显示其所在地,从而达到推广作用。而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端则同样利用他们的平台资源拓展各个停车场,从而达到不用现金支付的目的。除了这些知名企业之外,也有一些研究停车系统的企业加入了进来,并且大多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停车设备生产商:因为在停车领域积累了很多年,停车设备生产商在停车市场和客户等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由原本只提供单一的停车管理硬件设施,摇身一变成为全套停车服务供应商,包含了智能信息平台、智能停车设施、线上停车APP等一体化管理模式,既给车主提供线上停车位资源安排,也给停车场提供停车运营管理系统和设施。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其中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还是第三类——停车设备生产商。他们也是最有活力的,通过不断研发新的智能技术使停车变得越来越方便,这一点在用户的感官体现上尤其重要。深圳力侍技术董事长总经理许水洪就曾在会议上提出过“要让用户无感”。考虑智慧停车就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么样减少用户的时间,二是怎么样低成本的增加空间。做几十个解决方案或是各种角度来做,其实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进行的。停车本质上就是一个盒子,建一个盒子没有任何的难度,建好后再把盒子搬到格子里统一存放好。所以大部分厂商更多的是把停车工作弄得像建筑公司一样,只是一味的去做一个个盒子,然后堆积成格,却根本没有考虑到用户在停车过程中的感受。然而智慧停车的出现就是为了让用户停车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对于停车设备生产商而言,只有让用户的停车过程体验趋于“无感”,才能更好的将自己公司的产品应用于整个停车市场。

说到停车用户体验,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博士符建则是最为推崇AGV技术,他认为AGV在智慧停车领域的应用提供最大的好处是对于停车人体验的提升,真正可以实现零等待。说到这里,也许有读者朋友不太了解,AGV中文名是自动导引运输车,类似轮式移动机器人。它具有移动载物和安全保护的功能,拥有光学、电磁等自动导引系统,可以按照设定好的路线移动、行驶。

符建教授曾在会议上提出,可以通过构建智能大数据环的方式,实现机器学习的智能调度以及对车流大数据进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调度系统可以实现超过100台AGV同时调度。他还做了计算机全仿真模型,可以实现最优的设计。这是未来的停车方案,不需要大的机器人,只需要四个机器人分别在汽车四个轮子的底部固定好,就能实现车辆的搬运,目前已经研发出这一技术,可以对停车场进行智能化,无人化的改造,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维护更简单、可靠性更高、安全性更高,这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车辆定位以及导盲,需要机器人实现完全的可控、协同运动。

智慧停车的机遇与考验

现在的中国,汽车数量和车位数量的比值严重不平衡,特别在一二线城市,停车相当困难,可以说是一“位”难求,在这种迫切的市场需求下,智慧停车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用物联网的操作方式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想要成功实施,也会遇到很大的考验。

需要学习并适应智慧停车新模式。汽车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传统的停车模式,现在贸然改变,肯定需要一个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变用户的思想观念,学习智慧停车的使用方法。

成本和收益存在问题。给多家停车场同时进行智慧停车的服务、提供相关设施、进行改造,是一份长期的工作,而且前期花费的资金巨大,本身就给入行企业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想参与的企业望而却步。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