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感知+智能化,综合安防时代已经到来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前言:智能安防时代,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应用已成为当下安企的共同发力点。但技术与应用的融合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在经历人工智能的惠利之后,安防行业将迎来怎样的转变?安企又该如何迎接产业的变化呢?

  随着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日渐增强,传统行业也开始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例如安防行业。当下看来,对于安防企业而言,产品为王的时代正在逐渐终结。在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时代格局下际,安企只有不断在新的场景和应用上开放技术,搭建新的技术平台,才能应对产业不断涌进的新的挑战者。

  战略引导,新技术赋能,安防市场边界急速扩张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已经是人工智能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报告,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90亿元。也就是说,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19年11月20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生物特征识别白皮书(2019版)》,同时成立了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具备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到应用使用、运维保障等全链条的丰富经验和深刻理解。

  2019年11月22日,由公安部提出并主管的GB/T38122-2019《公共安全指纹识别应用验证算法性能评测方法》正式发布,将于2020年5月1号正式实施。

  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和标准的制定,对安防行业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落地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当下最为流行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行业只发挥了一小部分的作用,还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有待挖掘。甚至说在5G+AI+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新技术的赋能下,未来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车牌识别、目标分类等AI算法将因为人、车、物出入口感知数据连接而变的更加精准和智能,算法+算力+感知数据+平台+场景的结合,环环相扣并重构智能安防体系。

  边缘感知+智能化,综合安防时代已经到来

  5G及AIoT技术的逐渐成熟,也意味着安防行业迎来了技术性的革新。

  安防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安防需求。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转变,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安防行业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边缘感知+智能化,也逐渐成为了智能安防行业的新目标,高度智能化的综合安防时代已经来临。

  AI+IOT可以创造城市精细化模式,而5G技术的加持,可以真正实现城市智能化,自动化以及高效高速的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安防市场,AIoT市场更是一个高度场景化的复杂市场,客户需求定制化,差异化特征更加强烈。AIoT市场所涉及的细分行业众多,比如公安、应急、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石油石化、电力、教育园区、产业园区、商业楼宇、金融、文旅、家庭社区等,管理对象涉及人、车、物,管理需求涉及智能综合安保、无感通行、便捷支付、轨迹分析、消防应急处理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AI赋能安防产业方面,公共安全、交通行业已经非常成熟,竞争也最为激烈,因此,随着非交通及公共安全的客户需求不断涌现,中小型企业市场将成为待安防企业深挖的“矿场”。

  也就是说,随着这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安防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需求主导过渡到丰富各个行业的场景智慧应用。从整体市场趋势来看,2020年AIoT应用落地的数量将呈递增态势,而中高端的公安、交通等安全防范市场的增长速度或许有所放缓,但中小型企业园区类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融合、升级、开放,拥抱行业生态圈

  在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形成了大安防海量场景,而业内也一致认为AIoT安防发展前景巨大,但发展现状的“碎片化”也是行业共识。可以说,“碎片化”之于安防产业而言,是不可绕开的行业痛点,面对海量的“碎片化”场景需求,各个企业如何提高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降低客户的AIoT应用成本以及部署难度,是当前安防企业面对人工智能落地时的重大挑战。

  而与这种重大挑战相反的是,安防行业并没有因为挑战的出现而滞带不前,反而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全球犯罪率和恐怖活动的增加、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认识和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全球安防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达2579亿美元,且智能化已成为安防的主旋律。

  在这种行业背景和挑战驱动之下,企业唯有将技术与技术、技术与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升级企业经营理念,携手合作伙伴以开放的姿态加入行业生态圈,才能在智能安防行业“活”下去。

  而这种开放生态的形成,不仅为企业生存提供了可依赖的支撑,还推动安防行业向一个更为智能、主动的新时代迈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