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的应用空间有多大

通信网络

650人已加入

描述

区别于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科研卫星,遥感卫星主要用于资源调查、农业估产、天气与海况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世界各国也普遍重视遥感卫星系统及应用服务产业的发展。

但与其重要程度相比,目前遥感卫星商业化价值并未大规模显现。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为3600亿美元,卫星应用总收入达2774亿美元。其中,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总数的39%,但遥感收入仅为21亿美元,占比仅为1.66%,商业化程度尚处初级阶段。

伴随着对智慧城市、生态环保、海洋、国土监测等领域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水平、高效用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加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遥感卫星应用的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

商业遥感卫星及应用的萌芽与发展

我国的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卫星搭载的是胶片相机,数据无法下传,卫星飞行半个多月就要带胶片返回地面,观察能力也很有限,只能用于小范围、特定目标的观测,无法满足民用需求。

1999年,我国发射了一颗搭载了CCD相机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代表着传输型数字遥感卫星替代了返回式遥感卫星,成为遥感卫星转向民用的标志。不过,国产卫星数量和数据量远远达不到民用的需求,大部分数据需要向国外公司购买,很难实现商业化应用。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体制机制上的变革,推动遥感产业向商业化迈进。

2015年10月,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一箭四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个商用遥感卫星星座。至此,我国遥感卫星星座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几年间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卫星

我国目前已发布的遥感卫星星座计划(数据采集截至2019年底)

我国商用遥感卫星星座部署时间虽然较晚,但发展势头较猛。相较于美国、欧洲较为成熟的遥感卫星运营模式,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ToG服务比较多。

从遥感卫星企业数量来看,目前行业内的产业集群还未形成,形成规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竞争实力较国外相比明显落后。且卫星星座的已发射数量大多仍处于个位数,尚未实现卫星规模化生产和发射,整体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千乘探索创始人兼CEO苗建全曾对亿欧表示,中国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的遥感服务市场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还有很大的市场缺口,“主要问题就是缺卫星、缺数据,更缺数据的服务能力。” 随着遥感卫星数量的增加,卫星遥感数据和处理作为下游产业,将呈现爆发趋势。

智能遥感升级,挖掘数据价值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兴赢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题为《统筹实施全国卫星遥感对地观测计划 合力推进卫星遥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报告。

据张兴赢介绍,我国的卫星应用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等领域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但卫星的应用效益利用还不够充分。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卫星工程建设、“轻”卫星资料应用的问题,应用效益十分有限。

首先,遥感卫星应用大多仍属于政府行为,得益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集中建设的浪潮,在国家陆地、海洋、气象三大遥感卫星应用中心获取的项目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民用市场依然不可小觑。尽管当前,个人用户和普通商业用户尚未出现盈利的最佳商业模式,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企业的需求会再一次增长,客户增长潜力比较大。

从国内目前已部署遥感卫星星座的企业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

一类是具备自主运营商业遥感卫星能力的企业,例如千乘探索、珠海欧比特、国星宇航等企业,他们可以自主获取运营卫星的遥感图像,且可自主利用甚至进行售卖。

另一类是并不具备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的能力,但在遥感图像的应用上具备行业专业知识,并通过平台和数据分析模型,来提供专业遥感卫星图像数据分析服务的企业。例如天润科技,该企业专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测绘、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等地理信息全产业链的数据产品及应用服务。此次疫情,天润科技还通过三维实景平台,为西安市民提供各区域疫情信息的快速查询服务。

从遥感数据在民生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卫星数据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之一。遥感技术也将不再是专业人员在专业领域的专业应用,而将真正走向普通大众,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对于上述两类企业来讲,拥有自主运营遥感卫星星座能力的企业,要加强遥感卫星图像数据的采集能力,并通过快速搭建卫星星座来提高卫星时间分辨率,从而增强卫星图像的时效性;而对于不具备运营能力的企业,更是要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上加大研发,拥有更强的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从而创造更多新型商业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