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从时间点的角度来看,OPPO从来都不是一家激进的公司,它决定进入某个领域一定是市场已经清晰可见的时候,而不是贸然进入一片蛮荒之地。

但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OPPO又是一家激进的公司。一旦它想清楚了要进入某个领域,就会拿出一个杀手级的产品,在这一品类市场上确定自己的地位。

就在前几天,OPPO发布了它的首款智能手表——OPPO Watch。看到这款手表的介绍后懂懂有两点感受:第一,这块手表的确是手表界的颜值担当;第二,OPPO进入这一领域,证明今年智能手表市场与前几年的意义不同,将发生重大转折。

5G时代的必争之地

2014年智能手表开始面世。先是谷歌推出了操作系统Android Wear,随着安卓阵营的三星、LG、Moto等大厂陆续推出智能手表。而真正引起轰动的,是同一年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让智能手表这个产品品类起步即高潮。同时,苹果Apple Watch也成为了智能手表的代名词,安卓阵营没有“王牌”产品。

但是,很快人们对智能手表的热情就散去,智能手表频频被用户放在角落里“吃灰”。2016年,智能手表市场迎来寒冬。根据IDC数据,2016年Q3的全球智能手表销量同比下降51.6%,Apple Watch销量同比下滑近72%。

在懂懂看来,那时候相关产业链还不够完备,智能手表的功能也不丰富,除了新鲜感并不能带给用户更多实用价值。也就是说,手表作为单一硬件,受到了各方面条件所限,能够提供的智能应用少之又少。

手表的智能只有在IoT生态里与其它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互联互通,才能有更好的展现。这也恰好是5G将带给世界的改变——IoT时代来了。

华为在这方面入局较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其智能手表已经有相当好的市场表现。在2019年11月,小米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智能手表。2020年初,作为全球手机领导厂商之一的OPPO正式入局。一切迹象表明,智能手表将迎来全新的时代。

正如陈明永所说,“万物互融时代,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上的手机公司。”此时智能手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是IoT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硬件产品。

我们注意到,小米从2014年发布了智能手环,但一直是由其生态链企业华米来设计、生产,小米运动APP也同时由华米来运营(据协议看数据共享至2020年10月)。而在2019年小米决定进入智能手表的时候,在这个产品品类上则选择自己操刀,不再与华米合作,并且还做了一个全新的APP——小米穿戴。从小米的这一举措上也能看出,小米认为智能手表在IoT战略中的重要性是之前的智能手环无法比拟的。

没错,进入5G时代之后,智能手表的意义已经跟2014年刚刚发布时大不一样。2014年的智能手表有点儿像2007年的第一代苹果手机,给人们带来新奇感,但并没有带来使用上的本质变化。直到2012年之后,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熟,各种应用开始出现在智能手机上,手机也真正成为将人与移动互联网连接的入口。而今天再看智能手表对于IoT,已经很像2012年智能手机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意义,成为IoT重要的入口,将人与IoT连接,并且将带来不同于前几年的全新体验。

从4G到5G,智能手表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华为、小米、OPPO这些智能手机头部厂商的入局,行业格局也将发生巨变。作为IoT的入口,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的互通性以及良好的生态支持,将是这一品类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类似华米这些独立智能手表厂商的生存空间或将被压缩,Fitbit被谷歌收购就是鲜活的例子。反观苹果、三星、华为、OPPO和小米之间的竞争,未来也不仅仅是落在产品上,而是会基于智能手表所带来的不一样的IoT体验。

显然,今年的智能手表市场,站在了一个十字口路。

手机-耳机-手表,OPPO IoT主打“小生态”

2019年是5G元年,变局在这一年已经开始酝酿:头部厂商开始纷纷发力手机之外的关键产品。

“万物互融时代,将不会再有纯粹意义上的手机公司。”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如是说。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正在变身的OPPO。

“5G、AI、云、大数据等新技术给未来的消费者带来了一种跨越式的体验。”OPPO副总裁、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表示,OPPO的判断是IoT产品将给消费者打造多终端、跨场景的智慧生活,“在这个愿景下,我们将布局核心入口。”

什么是OPPO认定的核心入口呢?“刚需、高频使用、软硬服一体化、不可替代。”这是刘波所总结的入口的几大特征。也正由此,OPPO首先看到的机会就是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

在刘波看来,可穿戴设备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因为这类设备有手机无法实现的功能(如监测睡眠、心率等)和场景(如运动),能与手机产生很好的互补性和互动性。随着智能耳机、智能手表的相继落地,OPPO的IoT小生态格局悄然形成。

懂懂认为,OPPO之所以从小生态入手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手机、耳机、手表,都是与人距离最近并且使用时间最长的产品,与人的紧密度更高,在IoT生态布局的初期更为重要;第二,集中精力打磨产品,争取发布即能成为爆品,尽快形成生态效应。

这一次发布的OPPO Watch系列,让外界再次看到了OPPO勇于探索的强大基因和对产品细腻打磨的耐心。特别是其首次将3D双曲面柔性屏引入到手表这一品类中,高达72.76%的极高屏占比,将令用户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在懂懂看来,这一设计将智能手表行业的颜值拉到了一个新高度。当然,颜值背后更是高难度的设计、研发、生产的过程。

OPPO Watch系列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创新点,是全线搭载了eSIM独立通信功能。很长时间以来,手表一直是手机的“配角”,而eSIM则让手表成为一个主角。

以前手表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用户可以接听电话或是接收短信,但连接的距离受限于蓝牙,只能是手机的“附庸”。eSIM独立通信功能,支持一号多终端,则让手表成为手机的延伸和补充。比如,以前出门散步的时候,只带上手表就无法实现手机的通信功能。现在,则可以自由地说走就走,把手机丢在家里,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和来电。此外,eSIM还支持一号单终端来电转接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手表与手机不用同一个号码,可以独立通话和上网,还可以通过来电转接功能在手表上接收手机的来电。

eSIM是IoT时代的一个大趋势,OPPO主动拥抱未来,对于手表设计的初衷就是一个IoT独立的入口,而不再是手机的配角,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OPPO对智能手表这认知的超前性。

在懂懂看来,OPPO Watch之所以值得用户期待,是因为将手机上最好的技术都平移到了这里。“我们基本上把手机上高科技的能力,都沉淀到了IoT的产品之中,你们未来还会看到更多的技术转移。”刘波强调。

小屏商业化体现IoT思维

对于5G的竞争,今天大家看到的是,从手机单一产品到手机、耳机、手表等生态产品的综合竞争。但在懂懂看来,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在产品层面,更是在服务层面。IoT时代,并不是要把人“分裂”到不同的终端上,而是通过将不同的终端打通向用户随时随地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我们看到的趋势是,IoT战略的背后,本质上是云端的服务。”刘波表示,“我们的战略是从硬件再到服务,设备打通、场景打通。”

所以,智能手表这个产品品类,能够提供独特价值并且可以把这些价值商业化,是其能够成为核心独立入口的重要标志。这一次在OPPO Watch上,让我们看到了小屏商业化的端倪。

首先,可以看到OPPO Watch 没有选择Wear OS系统,而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了ColorOS Watch,并且内置APP+软件商店在线下载。因为具备eSIM独立通信功能,OPPO Watch上可以实现很多应用,比如说已经内置的QQ音乐,让用户不再受网络限制,随时想听就听、想下就下。OPPO Watch拥有软件商店和独立通信功能,以及与手机、耳机打通的底层系统,能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应用的新的价值。

其次,进入到IoT时代,人与数据是融为一体的,每个人得到的服务也将是个性化的。智能手表这块小屏,必将衍生出更多的新应用。根据手表的特质,刘波认为可以聚焦于运动场景、健康场景、消费场景、支付场景,这些领域会有更多的机会。

比如这次OPPO Watch系列最吸引懂懂的就是“5分钟轻松健身“。其实,在每一位用户心里都有着对健康的渴望,只是坚持健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OPPO Watch系列通过5分钟轻松健身降低了门坎,让每个人都能无限接近健康的目标。

除此以外,OPPO Watch系列还提供了8种运动模式,包括体能跑步、5公里轻松跑、5分钟轻松健身、减脂跑步、户外健走、户外骑行、游泳、训练助手(含瑜伽和健身)。未来根据每个人的大数据信息,还能有更多的应用出现。刘波透露,OPPO Watch在算法上由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提供了数据支持,未来还有可能与医院、高校等医疗及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从OPPO Watch搭载的 HeyTap健康APP可以看出,这是OPPO在健康数据服务上的重要布局,体现出OPPO穿戴设备在服务层面已经想得比较深远,也为将来的商业模式打下了基底。

总体来看,OPPO Watch系列的发布,一方面是完成了IoT小生态布局,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OPPO对于IoT的深层思考。

【结束语】

懂懂认为,此时入局智能手表市场的OPPO Watch有望成为品类杀手,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极具产品力的产品,不仅将很多手机的高科技平移到手表中,还有一些品类的突破性创新;第二是OPPO战略聚焦,小生态的路径选择,让用户真正看到IoT的价值;第三是从产品特性可以看到OPPO对于小屏商业化以及IoT的整体思考,将手表的价值潜力挖掘到最大。

从手机到耳机再到手表,OPPO已经不是一家纯粹的手机厂商。耳机和手表只是开始,未来几年,我们还将看到OPPO更多的变化。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