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成熟和价格下降 复合型机器人未来前景良好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2014年初的汉诺威展上,库卡展示了一款omnimove移动平台,其上搭载着机器人手臂,首次将“复合机器人”的概念落地;而在国内,新松机器人于2015年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我国首款复合型机器人,并于2016年初投入量产。

时隔六年,复合型机器人赛道的玩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MIR+UR这样的强强联合,但复合型机器人的市场实际接受情况如何呢?是噱头还是真需求?

1

复合型机器人主要由AGV、机械臂、相机、末端执行器几部分构成,最早的形态是地面铺设导轨,使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磁导航式AGV,但是这种导轨加机器人的方式铺设不方便,占地面积大,安全性能也达不到要求。

随着更加柔性化的生产要求,AMR移动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搭配已经成为主流,而这两者的特性也决定了复合型机器人的先天不足,即低负载。

站在协作机器人的角度来看,节卡机器人CTO许雄博士认为:“除了负载,这也要求协作机器人有直流电模式,同时控制柜轻灵小巧,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其他方面例如精度的要求也会有变化。”

站在AGV的角度来看,仙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叶杨笙表示:“AGV的负载和底盘是呈正相关的,而在很多场景如3C加工车间,留给AGV的空间很小,要留出精度误差还要有转向的空间,所以很难做到大负载。”

最后从集成商的角度看,山龙智控总经理曾雨权讲到:“我们之前为CNC车间做这种项目,AGV来自斯坦德机器人。用的是双视觉辅助定位法,因为AGV只能将机械臂运送到大概的位置,但是视觉又有视野范围,精度越高视野范围越小。所以我们做了粗、精两级定位。还有就是整个的流程控制需要PLC协调处理,需要对视觉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高工机器人研究所分析师张鑫认为:“复合型机器人构成复杂、技术难度大导致其产品迭代缓慢。AGV先将其定位误差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消除误差后,机械臂还会有一个误差,再次传递给控制器,相机可能还会有误差,如何消除累积误差对于控制器的算法要求很高。”

而这些还是理想状况,最难的是突发状况,就是AGV——机械臂——相机的次序被打乱,如何让控制器进行先后顺序的排程就会更复杂。

2

除了构成复杂带来的技术难度大之外,动辄大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造价,也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那是不是代表复合型机器人只是个噱头?

也不尽然,山龙智控今年已经接到了5条CNC车间产线的订单。

曾雨权表示:“按场景来说,一台复合机器人能代替多个人就有上的价值。如果是一台只能代替一个的话,就没必要采用复合型机器人。我认为CNC上下料绝对是一个可能会爆发的场景,因为CNC的操作工人的待遇比较高,像我们一台复合型机器人能满足8台机床的上下料,基本上客户也能一年回本。”

所以,不是没有场景,只是造价太高,企业的投资回报比太低。

仙知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叶杨笙讲到:“我们的复合机器人已经在半导体、制卡、制证等行业落地,目前主要的制约条件就是成本过高,客户很难接受,但是随着未来协作机械臂和AGV的不断降价,复合机器人的成本一定会降下来。”

GGII数据显示,从2014年~2019年,中国市场的AGV的均价已经从20万降到了11万,协作机器人也从21万降到了13万,当然这里面的产品各种档次的都有,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随着厂商的不断增多,降价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高工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卢彰缘认为:“复合机器人这类产品从诞生到现在,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但不可否认的是复合机器人的高价格和低成熟度是其起量的障碍,GGII判断,短期内复合机器人还不具备起量的充分要素,一方面是其高价格导致的投资回报期的拉长,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复合机器人不会成为大部分客户的必选项;另一方面,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决定了复合机器人的短板,只能满足特定场景的用户需求。”

但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价格下降,复合型机器人或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