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承载人类活动时间最长的载体——建筑物,也将与时俱进地迈向“能感知”“会呼吸”“有思维”的智慧建筑时代。智慧建筑需要设计企业当好先头部队,基于此,本文就智慧建筑时代设计企业应当如何作为,提出一些思考。
设计企业应储备的智慧建筑知识
互联网企业、传统通信企业等都已先知先觉,预见到智慧建筑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向智慧建筑、智慧城市领域进军。设计企业要发展智慧建筑,就必须事先储备与智慧建筑相关的知识。
了解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是指通过建筑技术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建筑成为城市生命单元体,实现人、物、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它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有“体感”的建筑:能够监测并存储各项建筑内外的人、物、环境的信息、数据等。
有“神经网络”的建筑:构建建筑内的生态系统,利用物联网等无线或有线技术,链接建筑内的各子系统,传输收集的信息、数据。
有“生命特征”的建筑:能够“呼吸”,利用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使建筑物内设计企业应储备的智慧建筑知识形成模仿大自然的微循环。
有“大脑”的建筑:通过软件系统,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能够“精算”“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预估和判断,实现物业在安防、大数据及行为等方面的管理。
瞄准智慧建筑市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计,2016年—2020年,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30%左右的增长,到2020年或可达6400亿元。Gartner数据统计也显示,到2022年,将有超过500亿元的终端与设备联网,而这其中有大量的终端及设备是设置在建筑物中的。
智慧建筑市场潜力巨大,不仅体现在其市场规模可观,更重要的在于对行业效率的变革,设计企业要抓住智慧建筑的发展契机,打好行业低效的翻身仗,助推行业的转型升级。
放眼智慧城市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生命单元体,智慧建筑可以自我监管、自我运营,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智慧城市构建奠定基础。智慧城市包含智慧建筑,智慧建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节点、重要基础。没有智慧建筑,真正的智慧城市不可能存在。设计企业要发展智慧建筑,需站在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等更高的层面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
智慧建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智慧建筑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一招一式的贯彻落实,这其中设计企业面临政策、人才、技术、成本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
政策难清晰
设计企业要发展智慧建筑,对国家智慧建筑相关政策的把握和领悟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而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缺乏有关智慧建筑的明确规划,只是在分项上或底层的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等专项内容中涉及智慧建筑。
在工信部发布的《物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2016-2020)》、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及住建部办公厅于2014年印发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等智慧建筑相关政策中,智慧建筑的概念尚未明确,相关内容也鲜被提及。
人才难跨界
作为设计企业的一大特征,人才密集型的特性将随着智慧建筑的发展日益凸显。设计企业不仅需要传统的建筑设计人才,还需要对智慧建筑咨询设计、智慧建筑实施和智慧建筑运管等的跨界人才。
纵观当下,设计企业自身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人才本已供不应求,新的智慧建筑跨界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相关的通讯行业中尚无与建筑行业联系紧密的专业。行业间专业人才的技术分裂,造成了技术和需求的脱节。智慧建筑急需的综合性人才不仅数量少,人才培养更是困难重重。
技术难集成
智慧建筑涉及专业广、系统多,难协调统一。如遇集成商经验不足或业主方需求过于复杂,后续的处理过程可能会相当复杂。设计企业需要做好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的配合工作。
智慧建筑技术服务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在建筑的后期使用过程中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如果系统升级落后于需求变化,可能会引起反效果,这都需要设计企业在设计初期尽可能多地考虑后期需求变化,以及提供专业化的后期指导服务。
成本难降低
智慧建筑项目需要依赖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市面上现有的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如腾讯的“微瓴”、阿里的“神鲸”、华为的“智慧园区”等定制化服务费用较高,如采用一次性投资方式,软件系统初期投资大,增加智慧建筑项目成本支出。此外,在建筑师负责制的背景下,设计企业还需要考虑后期各项设备、传感器等硬件的成本,高端硬件需求依赖进口增加了智慧建筑的成本。
项目难推进
由于缺少标杆性的智慧建筑设计项目,智慧建筑难以由概念转化为业主的实际需求,难以吸引相关投资推进智慧建筑发展。现有的智慧建筑项目多是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以自持物业为基础,结合自身ToC端的业务需求进行的尝试,且尚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智慧建筑效果及高投资性价比。
标准难编制
智慧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需要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处在建筑行业产业链前端的设计企业责任重大。智慧建筑标准编制需要综合考虑统一性、科学性等因素,标准编制难度大。智慧建筑依托于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所涉及的硬件企业种类繁多,各厂商端口协议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仅智能家居就包括传感器、家电、家居等多类型硬件模块,如不使用统一标准,各子系统各自独立,便无法做到产品联动,无法形成互联互通。
投资难吸引
与绿色建筑、健康建筑一样,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使得智慧建筑存在一定的初始投资增量。以绿色建筑为例,一星级增量成本约为100元/平方米,二星级约为200元/平方米,三星级约为350元/平方米,平均投资回收期约为10年,物业租金收入上涨幅度约为5%,具有良好的资产增值效应。相比之下,智慧建筑存在着无投资标准、无清晰的运维成本、无投资回报期的“三无”问题。目前,市场上缺乏对智慧建筑投资经济性的客观数据分析,因而很难在智慧建筑项目初期吸引资本投入。
商业模式难形成
缺乏贯通建筑工程和通讯技术的跨专业人才,致使建筑与通信业之间的融合产生瓶颈。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设计企业的人才无法把业内需求转化成有效的产品需求提交给通信业的技术人员,促进智慧建筑技术、产品及系统的研发。两个行业无法形成成熟的商业合作模式,持续合作难以为继,失去了融合的原动力。
设计企业的战略思考
智慧建筑、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设计企业要勇于承担智慧建筑发展中的大任,勤于解决智慧建筑发展中的难题。设计企业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育全新观念,储备专业知识
虽然智慧建筑的概念已经被提出了一段时间,但行业内外对于智慧建筑概念的普及率并不高,且认识程度有限。作为设计企业,要从趋势观当前,提前谋划、精心准备、迅速投身,运用好智慧建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智慧建筑的观念。
幸福观:牢牢把握智慧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的观念,不忘初心,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
包容观:目前,建筑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设计企业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建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地看待新时代、新技术、新热点的方式。
互通观:智慧建筑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物联网技术,打破每栋建筑之间的信息、能源壁垒,实现万物互联;整合思维,设计企业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前端,要有策划本领、谋划能力、筹划水平,将一切都整合在一张张设计蓝图上。
跨界观:随着新技术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技术、产业、经济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晰,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能力思维,还要有邻近专业、关联专业、其他专业的能力思维。
此外,设计企业还需要积极储备智慧建筑相关知识,了解何为智慧建筑、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智慧建筑的技术架构等内容。
积极建言献策,引导行业规划
智慧建筑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一环,在政策层面上鲜有支撑,现有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然难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智慧建筑进行规划布局。设计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智慧建筑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发展科研、推动市场。同时,智慧建筑也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扶持,建议财政金融加大对智慧建筑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智慧建筑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通过“政府补贴、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等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智慧建筑运营模式。可以效仿绿色建筑的做法,出台智慧建筑专项贷款、智慧建筑债券,或者在已有的绿色债券、专项贷款、信贷重点下设立智慧建筑子项目,切实推动智慧建筑发展。
利用设计先导,降低整体成本
建筑设计咨询企业,可以在项目初期多向业主普及智慧建筑的概念,研究如何同时给业主带来利润和超值感受。智慧建筑在实际实施工程中需要增加一定量的硬件和软件,这就在常规建筑成本之外增加了一定量的成本支出,加大了总投资额。
从财务角度来看,有必要对如何降低智慧建筑建设期的成本、控制运维期的成本、把握整体的价值提升进行研究。从历史经验数据获知,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按阶段划分,设计阶段可降低70%左右,施工阶段可降低30%左右。因此,设计企业要充分发挥在设计阶段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这样既能控制整体工程投资成本,又能为业主带来智慧建筑体验。
同时,如果要降低初期投资,智慧建筑一定要连接一个水平的开放平台——智慧建筑云平台。无论是数据、传感系统,还是数据交换系统,甚至开发都是水平、开放的,在安全的架构下可以相互调阅、相互读取,一起共享。因此,共享功能的实现才能真正降低软件的开发及集成成本。
优化技术环境,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发展到今天,各学科、各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发展智慧建筑,就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需要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已经率先开展了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人才培养的,有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国内高校独立办学、政府与高校合作办学、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等几种模式,但数量有限。
智慧建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靠高校单向度的输出,设计企业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从需求端出发,积极与高校、政府联合办学,利用互联网等形式,开设智慧建筑的网络大学,优化智慧建筑人才培育环境,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为智慧建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编制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智慧建筑涉专业众多、标准复杂。要积极发挥建筑设计企业在牵头编制智慧建筑标准上的多方优势。
从业务模式来说,建筑设计企业的传统业务正是在综合各专业标准的模式下进行的,目前,行业内推行的总承包模式贯通了设计、施工、采购的更长产业链。因此,建筑设计企业对贯通各专业、各流程的要求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在项目早期与业主进行高层级的对接,更好地理解业主的全局需求,有利于实现对智慧建筑标准总体规划的编制。
从专项技术来说,以建筑物联网为例,其技术架构中的应用层又被分为9个层级,其中,建筑工程设计及建设位于至关重要的第3个层级,也是构建好建筑物联网的重要基础。纵观目前建筑物联网的应用,大多集中在末端产品及局部场景,缺乏系统规划。究其原因,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的三大层级缺乏系统的建筑物联网规范及标准。因此,由设计企业牵头编制智慧建筑标准,有利于智慧城市及建筑的层级加强构建,将大大提升智慧建筑的发展水平。
发挥协会作用,加快发展进程
2019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成立了“智慧城市和建筑研究推进工作部”(以下简称“工作部”),组织设计咨询企业探索建筑工程行业内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建筑发展之路。未来,还可以依托工作部,成立“智慧城市与建筑产业联盟”。工作部委员是“核心圈”,产业联盟成员是“朋友圈”,优质的产业联盟成员可以加入核心圈,成为工作部委员,积极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各项工作:参与国家智慧建筑的政策制定,牵头制定智慧建筑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组建智慧建筑产业基金,建设智慧建筑示范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智慧建筑大会,设立高校智慧建筑实习基地,开发智慧建筑产业园区,研发智慧建筑关键技术、产品等。通过行业协会一系列的推进工作,加快智慧建筑的发展进程。
智慧建筑的市场前景可期,设计企业作为智慧建筑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创新发展思维,突破众多制约因素,抢抓发展时机,引领行业新变革,迎接行业发展新时代。
责任编辑;zl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