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端到端打造IPv6通路,中国移动云产品100%支持IPv6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为加快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持续提升IPv6活跃用户和网络流量规模,工信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

通知提出,将通过优化提升IPv6网络接入能力、加快提升内容分发网络IPv6应用加速能力、大幅提升云服务平台IPv6业务承载能力、全面扩大数据中心IPv6覆盖范围、着力提升终端设备IPv6支持能力、稳步提升行业网站及互联网应用IPv6浓度、着力强化IPv6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等七个方面加大IPv6推进力度。

IPv6活跃用户2.7亿 占网民总数的31%

世界总人口数约75亿左右, IPv4能提供的有效IP地址仅43亿个。当IPv4地址资源逐渐耗尽,IPv6的升级已成当务之急。IPv6可以提供的网络地址数量多达340万亿个,多如沙粒的IP地址,能够满足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于地址的需求,解决全球互联网网络地址耗尽的问题。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重点任务。

自《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国内IPv6规模部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网络和终端全面就绪、应用改造逐步推进、用户流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截至2020年1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2.7亿,占互联网网民总数的31%。全国已有11.93亿LTE用户、1.99亿固定网络用户,合计13.92亿用户获得了IPv6地址。

网络流量方面,截至2020年1月,我国城域网IPv6流入流量1679.18Gbps、流出流量960.24Gbps;LTE核心网IPv6流入流量1656.08Gbps、流出流量205.31Gbps;骨干直联点IPv6总流量251.34Gbps;国际出入口IPv6流入流量66.20Gbps、流出流量32.01Gbps。

从网络到应用 运营商端到端打造IPv6通路

要想实现IPv6端到端的贯通能力,产业链各方,特别是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角色不可或缺。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均已完成全国30个省的LTE网络、城域网网络IPv6改造,实现骨干网直联点IPv6互联互通。目前,IPv6网络平均网间时延40.70ms,平均网间丢包率0.11%;平均网内时延33.96ms,平均网内丢包率0.02%,基本趋同于IPv4网络。

在应用基础设施方面,三大运营商完成全部907个超大型、大型、中小型数据中心的IPv6改造;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移动等主要CDN企业支持IPv6的节点数超过3195个;主流云服务企业的云产品已初步具备IPv6服务能力。

在终端方面,网络设备和市场主流移动终端均已支持IPv6,固定终端IPv6支持度持续提升,三大运营商的智能家庭网关平均IPv6支持率达到78%以上。

在应用方面,三大运营商2019年除完成门户网站、网上营业厅IPv6改造外,还分别完成了掌上营业厅、邮箱等自营业务排名前10款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的IPv6深度改造,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基础电信企业30款自营APP平均IPv6流量占比超过71%。

移动云产品100%支持IPv6 率先走向“通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移动云、天翼云、沃云等云服务企业已完成IPv6云主机、负载均衡、内容分发、域名解析、云桌面、对象存储、云数据库、API网关、Web应用防火墙、DDOS高防、弹性IPS等公有云产品的双栈化改造,公有云产品平均改造率超过70%。

在云厂商IPv6支持能力统计表中,中国移动37个云产品全部支持IPv6,移动云成为唯一一个云产品100%支持IPv6的云企业。

中国移动

表1 部分云服务企业支持IPv6情况

2019年8月,在中国移动集团“5G+”战略指导下,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承担移动云研发、运营、建设、支撑一体化职责。中国移动方面表示,移动云将深化云网融合发展,在“云网一体、贴身服务、随心定制、安全可控”16字方针指引下,三年内实现市场份额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的目标。

“新基建”提速的背景下,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为5G、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而移动云37个云产品全部支持IPv6,将有利于其5G业务的开展,带动IPv6从“通路”走向“通车”。

中国移动在5G建网初期已经全面支持IPv6,IPv6海量地址空间及协议特性,与5G网络的增强带宽、海量连接、超低时延等特点高度契合,将有力支持5G网络的发展,激发业务新特性、新模式,助力5G垂直行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g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