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华为虽然从不称自己是“集团”,但其规模、知名度、技术实力和影响力都让很多“集团”都相形见绌。除了通信、智能手机等知名业务线,华为在安防领域其实也涉猎多年,其间历程也颇有意思。
华为的安防业务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当时华为推出的视频监控业务主要用于监控通信机房。但不久后该业务和其他业务被打包卖给了艾默生,华为的安防之路就此暂告一个段落。那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大规模开始,偏向高端用户的安防市场也还是霍尼韦尔、松下、博世等外企逐鹿的天下。
到了2006年,华为又开始重新涉足安防业务,但直到2011年,华为才开始真正“用心”地大规模进入企业级市场。这期间,伴随着迅速扩张的城市建设,正是安防市场爆发的阶段,华为安防想要分得一杯羹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华为在安防业务上的技术投入和业务扩张方面似乎一直缺乏野心,整体表现往好了说是“稳扎稳打”,往差了说就是浪费了安防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
2006年其后的十年里,浙江杭州发展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明星安防品牌,他们击败很多外国知名老牌安防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安防市场的龙头企业。
以海康威视为例,其2006年营业收入为7亿,2016年营业收入为319亿,翻了45倍有余。海康威视在期间还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逼近4000亿(目前市值2600亿左右)。
海康威视2006-2016年业绩变化
而华为安防营收却长期停留在十亿级别,与中小安防企业相当。华为安防业务甚至被曾经的子公司华三脱离出的宇视科技远远抛在身后。
与众多中小安防企业只会做摄像头组装相比,华为旗下的海思芯片可谓国内安防界为数不多的“核心科技”了。由于性价比较国外芯片更高,国内大部分中低端视频监控使用的都是海思芯片,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以上。而自去年美国开始对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中国安防企业禁售芯片之后,海思也成了支撑中国安防最有力的“芯”支柱。
平心而论,凭借华为在芯片、通信、IT和硬件制造等方面积累的雄厚技术基础,以及华为的品牌效应,华为做安防应该是手到擒来、轻松愉快的。但奇怪的是华为安防之路多年来为何如此“平庸”?
这是因为安防业务一直不太被华为看好,安防市场虽然经历了“黄金十年”,但其实稍微了解安防行业的人都知道,安防终端市场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很大程度上属于“人力密集型”业务。而华为显然更擅长“科技密集型”业务,在终端市场上难与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小型安防企业竞争。
因此,华为安防业务一直处于“二级部门”的尴尬位置,能够调动的资源比较有限,无论是产品技术的研发,还是市场业务扩张,都缩手缩脚。笔者和同事在2014年前后测评过几款华为的安防产品,包括摄像头、NVR(网络硬盘录像机)等在内,总体而言,性能中规中矩,缺乏亮点。
华为VCN3000测评画面(2014年于a&s)
华为智能安防业务称自己长期坚持“被集成、给经销商让利赋能”等原则,侧重于做好监控软件平台(包括AI技术)而非终端硬件,给人一种一种甘居幕后、不愿碰脏活累活、不愿陷阵厮杀的状态,与华为其他业务线让人印象深刻的“狼性”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深圳原本是国内安防行业兴起最早、品牌最多、供应链最完善的城市,甚至号称“安防之都”。深圳诞生了数千家安防品牌:天威视讯、黄河数字、中安消、英飞拓、同为、中兴力维、保千里、景阳、云天励飞、巨龙、朗驰创欣、图敏、达实智能、同洲电子……但经过多年发展,这些企业要么已经消失,要么正在消失,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勉强支撑深圳安防的门面。
与深圳安防品牌不给力的表现相对应的,现在国内实力最强的几家安防企业全都在杭州市滨江区。
深圳安防从繁华到衰落,原因有很多:无序价格竞争、缺乏政策扶持、品牌意识淡薄、人才流失严重、草根思想浓厚等。
而同样在深圳的华为安防,虽然前面很多年显得有些“平庸”,但由于背景实力强大,并不像深圳大多数中小安防企业那样经历了大起大落,在业务稳中有升的基本状态下,最近也动作频频,似乎要大展拳脚了。
2020年2月25日,华为安防正式宣布改名为“华为机器视觉”,涉及领域包括智能安防、消费电子、工业视觉、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GV(自动引导车)、机器人等。
3月20日,更名后的华为机器视觉举行发布会,发布了四款产品:D系列软件定义摄像机、智能网络视频录像机、好望APP、好望商城。极低的终端价格,可定制化的产品——华为机器视觉直接触及传统安防企业的核心利益。
华为好望系列产品发布会
而另一方面,借助于华为AI、芯片及5G技术的加持,华为机器视觉正在向“智慧城市2.0”的方向发展,直接对标阿里城市大脑、腾讯优图和AI四小龙。
如果认真起来,华为绝对有降维打击的实力。
当然,以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后依然存在。在深圳安防品牌普遍不给力的情况下,华为是否能够打出一番新天地,我们满怀希望、拭目以待。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