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omet Lake-H系列发布 CPU频率及睿频加速获提升

处理器/DSP

892人已加入

描述

Intel第十代酷睿处理器家族已经有了面向轻薄本的Ice Lake-U/Y、Comet Lake-U/Y系列低功耗版本,今年新成员正式加入,它就是针对高性能游戏本的Comet Lake-H系列,也就是标压版本。

十代酷睿H系列是在九代基础上的一次对位升级,主要提升了CPU频率和睿频加速、内存频率,增强并简化了超频,并提升了无线网络规格,笔记本产品也更加丰富。

开门见山,先来看看具体型号、规格:

十代酷睿H

九代酷睿H

14nm工艺、4-8核心、8-16MB三级缓存、UHD 630核芯显卡、支持傲腾加速、45W热设计功耗这些指标都没有变化,最大亮点当属频率,基准频率普遍提升100MHz或未变,最高加速频率提升300-500MHz,六款型号有四款都达到或超过了5GHz,游戏本从此全面进入5GHz+时代。

作为新旗舰,酷睿i9-10980HK依然是8核心16线程,对比上代i9-9980HK基准频率没变还是2.4GHz,最高频率从5.0GHz来到了史无前例的5.3GHz,同时全核加速频率也有4.4GHz,并继续开放支持超频。

酷睿i7-10875H也是8核心16线程,取代上代i7-9880H,最高频率也达到了5.1GHz。

酷睿i7-10850H、酷睿i7-10750H是两款6核心12线程,分别可以加速到5.1GHz、5.0GHz,都比上代提高了足足500MHz,前者还支持有限度的超频,最多可以提升400MHz,这也就是为什么它的后缀是H而非HK。

以上型号能跑到5GHz之上,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睿频Max 3.0、TVB两种加速技术。

TVB会根据处理器在最高极限温度之下运行时间的长短、睿频加速功耗限制是否还有剩余,在单核心、多核心睿频加速的基础之上,适时、自动地继续提升单个核心的频率,具体提频幅度、时间取决于工作负载、处理器规格、散热条件。

另外,Intel Adaptix Dynamic Tuning技术、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性能调试工具都支持十代酷睿H,并且新增了Intel Speed Optimizer,可以实现简单一键超频。

酷睿i5-10400H、酷睿i5-10300H则是4核心8线程,不支持TVB,但是最高频率也大幅攀升至4.6GHz、4.5GHz。

十代酷睿H渲染图

九代酷睿H中最流行的当属i7-9750H、i5-9300H,分别是高端游戏本、主流游戏本的标配,而在十代中延续它们地位的自然应该是i7-10850H、i5-10300H,不过随着笔记本八核心时代的到来,i7-10875H、i9-10980HK的身影应该也能更经常看到。

不过,无核显的F系列没有延续下来,至少暂时没有,上代的i7-9750HF、i5-9300HF都没有继任者。

Intel对此表示,F系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但目前主要针对台式机桌面市场。

事实上,九代HF系列一直没有什么实际产品采纳,迄今只有一款联想的拯救者Y7000竞技版使用了i5-9300HF,而且非常低调。

十代酷睿H内核照

另外,内存频率这次统一都来到了双通道DDR4-2933,而上一代是DDR4-2666。

雷电3继续原生支持,最多两个端口,而无线网络升级到Wi-Fi 6 AX201(Gig+),实际测试160MHz带宽下在3米距离处可以获得1521Mbps的传输速度,相比于802.11ac 80MHz 541Mbps提升约2.8倍,同时可将延迟降低75%。

至于实际性能表现,Intel给出的指标没有对比友商,也没有对比九代酷睿H,而是对比了三年前的七代酷睿H,因为在Intel看来,现阶段最需要升级的游戏本,当是三年前已经过时的配置。

根据官方数据,i9-10980HK对比i7-7820HK,游戏性能可以提升最多54%,整体综合性能可以提升最多44%,4K视频渲染导出最多可以提速3倍。

i7-10750H对比i7-7820HK,游戏性能可以提升最多44%,内容创作性能可以提升最多70%,整体综合性能可以提升最多33%。

生态支持方面,各家品牌的十代酷睿H游戏本将从今天起陆续发布,Intel给出的数据是已有100多款设计,国内市场上首批就有6个品牌的23款产品,而且其中30多款机型的厚度都控制在20毫米甚至更薄,一定程度上很接近轻薄本了。

值得注意的是,十代酷睿H并非仅为游戏本服务,在内容创作方面也更受青睐,初步数据显示首批就有30多款为内容创作设计的新本,比上代增加了一半以上,另外有超过50%的游戏本也会被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内容创作。

另外,新一代高性能笔记本的形态也在革新,双屏幕、17寸轻薄设计、HDR1000屏幕、300Hz刷新率会越来越普及,全方位提升游戏、创作体验。

责任编辑:wv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