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耐冲击穿刺试验机的技术指标及注意事项

测量仪表

1489人已加入

描述

一、主要用途

本仪器专用于检测安全帽耐冲击吸收性能和穿刺性能。测定安全帽抗冲击性能时,将戴好安全帽的特制人头模型设置在高灵敏度之传感器上,然后用质量5kg的铁锤从1m的高度进行冲击,并由高灵敏度的力量感应装置测出冲击瞬间的力值,据此判断安全帽冲击吸收性能。可供橡胶工业、塑料工业、检验部门和科研单位等使用。

二、仪器特征

●穿刺锤替换方式操作简单

●万向节定位,确保穿刺锤准确地砸落在安全帽上

●专业高精度动态力传感器

●液晶屏显示,准确到1N,自动保存最大力值

●可调整激光点指示落锤位置,直观

●配备落锤高度测试标尺

●根据帽子类型不同,高度需要微调的时候,可电动微调节落锤高度

三、技术指标

●头模:完全符合GB/T 2812-2006《安全帽测试方法》标准附录A的规定。

●台架:能够悬挂和释放冲击落锤、穿刺落锤。

●落锤:冲击落锤:质量为5~5.01kg,锤头为半球形,直径96mm,材质为45#钢。

穿刺落锤:质量为3~3.05kg,穿刺部分锥角为60°,锥尖直径1mm,长度40mm,最大直径28mm,硬度HRC45。

●底座:具有抗冲击强度,能牢固安装测力传感器。

●通电显示装置:当穿刺锥接触头模时,电路形成闭合回路,发出声光报警提示信号。

●落锤高度:1000mm可测、可微调

● 1#、2#铝硅合金试验用头模各1个。符合GB/T 2812-2006附录A中的规定。

●工作电源:AC220V 50Hz 200W

四、适用标准

国家标准:GB/T2812-2006《安全帽测试方法》

五、试验前准备工作

1、预处理:调温处理:将安全帽分别放在50℃±2℃、-10℃±2℃或-20℃±2℃的温度调节箱中放置3h。

2、紫外线照射预处理:采用标准中提的的优先A法,安全帽放在紫外线照射箱中照射400h±4h,取出后在实验室环境中放置4h。

3、浸水处理:将安全帽放在温度为20℃±2℃的新鲜自来水槽里、完全浸泡3h。

4、根据安全帽的佩戴高度选择合适的头模(注意在替换头模的时一定要关闭电源开关);将安全帽正常佩戴在头模上,保证帽箍与头模的接触为自然佩戴状态且稳定。

六、冲击吸收性能操作步骤

1、打开仪器的电源开关。

2、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帽,正确佩戴到头模上,关好试验箱门。再按一下“清零”按键,清除系统零点力值。

3、按下“吸合”按键,电磁吸合装置工作,把冲击落锤的上平面放在电磁装置的下平面上,冲击落锤被吸住。

4、用落锤高度测试标尺测试冲击落锤底端到帽顶的距离,如果距离不满足1000mm要求,通过面板上的“上升—停—下降”扭把开关微调高度,使之满足标准的高度要求。(落锤高度测试标尺上下伸缩杆之间的距离为1000mm)

5、按下“释放” 按键,电磁吸合装置停止工作,冲击落锤迅速的自由落下砸在安全帽的顶端,同时冲击力值显示最大值并锁存。

脚踏开关=吸合,也可手托落锤,踩一下脚踏开关进行吸合的动作!

6、记录冲击力值显示器上的数值即为安全帽耐冲击最大力值,打开试验箱门,取出安全帽和冲击落锤。

7、一次试验完成,如需继续试验重复2~6步骤进行下次试验。如不需继续试验,请及时关闭仪器电源。

七、耐穿刺性能操作步骤

1、打开仪器的电源开关。

2、将事先准备好的安全帽,正确佩戴到头模上,关好试验箱门。

3、按下“吸合”按键,电磁吸合装置工作,把穿刺落锤的上平面放在电磁装置的下平面上,穿刺落锤被吸住。

4、用落锤高度测试标尺测试穿刺落锤底端到帽顶的距离,如果距离不满足1000mm要求,通过面板上的“上升—停—下降”扭把开关微调高度,使之满足标准的高度要求。(落锤高度测试标尺的上下伸缩杆之间的距离为1000mm)

5、按下“释放” 按键,电磁吸合装置停止工作,穿刺落锤迅速的自由落下砸在安全帽的上端,如果安全帽被穿刺落锤穿透,则报警器发出滴滴的报警声,同时操作面板上的穿透指示灯被点亮。

6、记录试验结果,打开试验箱门,取出安全帽和穿刺落锤,一次试验完成,如需继续试验重复2~5步骤进行下次试验。如不需继续试验,请及时关闭仪器电源。

八、注意事项

1、不使用仪器时,请及时关闭仪器电源。

2、打开电源后,当穿刺落锤接触到头模后会发出滴滴的响声,此时应在头模上放一安全帽予以隔离。

3、当冲击落锤或穿刺落锤被吸住后,试验员不要把手或其它物体放在冲击落锤或穿刺落锤的下面,以免发生危险。

4、为了试验员人身安全,整个试验过程一定要带劳保手套。

5、冲刺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微调。当调整好需要的高度后,请将摇臂开关拨至OFF档位。

6、严禁在头模没有佩戴安全帽的情况下冲击头模。

7、仪器供电电源应有可靠的接地。
       责任编辑:wv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