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托盘智能管理有什么优势

RF/无线

1827人已加入

描述

当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RFID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前 RFID技术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仓储物流领域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仓储物流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对于物品的管理要求越越严格化。仓储物流管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建立一套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仓储平台成为重要核心。优化仓储管理流程,提高仓储周转率,减少运营资金的占用,降低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成本损失。目前条码技术和人工仓储管理单据等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仓储管理的多元化需求, RFID技术以识别距离远,多标签群读,采集快速,不易损坏,容量大等诸多优势已经被仓库管理广泛应用,使得仓储管理各种环节变得透明而且工作效率更高。RFID托盘智能管理成为仓储物流建设核心之一。

RFID技术现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技术,RFID可以让很多管理都实现无线的方法,而且更多的商业企业将陆续实施打码到条项目的工作,为了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也要尽量不改变现在的物流仓储模式,这样就要使用托盘作为载体了,采用托盘标识的方式能让仓储管理起来更加方便。

根据目前仓储管理的现状和对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在WMS系统中嵌入先进的RFID数据采集手段实现对RFID电子标签标识的库位和托盘的管理。这样实现了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托盘进行同回收策略。发货者就不需要自己回收托盘,而是由多个发货者共同使用一个托盘系统,货物运输完的空托盘不用再送回到发货地,而是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就地在此系统内投入到下一个托盘循环的周转活动中。原货主也不需要等待空托盘的返回,如需再发货时可以随时通过此系统得到其所需要数量的托盘来使用。这种支持托盘作业一贯化、实现托盘使用社会化的系统就是托盘共用系统。

建立托盘共用系统的经济价值,托盘的共用系统使托盘在供应链主体之间有序流通,从而产生广泛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1、经过托盘集装的产品在各环节之间以托盘作为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和计量单元,全程实现托盘一贯化作业,能够有效避免在货物在交割环节上反复倒换托盘的现象,减少无效劳动。

2、货物在各环节装卸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避免人工野蛮装卸,减少商品损耗和降低产品包装强度,节约商品包装成本。

3、可以实行立体化存储,有效利用物流设备和设施,大大提高存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可以提高装卸效率,有效利用装卸场地,减少运载工具的装卸等候时间,增强供应能力。

5、清点货物的盘数比清点货物的件数来得容易,可以避免货物在交割环节上的计数差错,提高服务效率。

6、可以效仿欧美物流的普遍做法,在产品一下生产线就集装在标准化托盘上,采用托盘专用包装机对托盘上的货物用塑料薄膜进行封装,封装以后的货物在存储、运输过程中一旦开封,就难以复原,很容易识别,可以有效解决中国物流落后的第一大问题,“商品的损毁、丢失,铁路、公路运输中存在许多人工操作而经常出现货物堆放错误、损毁和被盗”,有效改善我国物流服务质量,而且商品在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或用户之间流通,不再需要雇佣押运人员全程监管货物,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RFID托盘智能管理在仓储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1)成品货箱入库:

带RFID电子标签的空托盘进入托盘入口,由RFID读写设备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测试,保证性能达到标准的RFID电子标签进入流通环节。条码扫描系统对检验合格的成品货箱上的条码进行扫码,装垛,RFID读写器将经过压缩处理的整个托盘货箱条码信息通过专门的RFID写卡发卡器写入RFID电子标签中,实现条码与RFID电子标签的关联,并将信息传给中央管理系统。

(2)仓储环节进行托盘货箱变更或零散货箱拼装:

采用RFID移动式读写设备把调整后的货箱数据与标签的重新关联,将新的信息写入标签,同步更新中央数据库。

(3)托盘出库:

通过固定式RFID读写设备及地埋式天线采集电子标签信息,并上传至中央管理系统,系统验证后将数据解压形成货箱条码信息,实现与一打两扫商业到货扫描系统的对接。

(4)配送中心接收:

托盘在阅读区停留2-3秒就可以完成整个托盘上的货箱的扫码,无需拆垛单件扫码再装垛。

RFID应用于企业内物流管理的功效体现在快:物流效率快,货品交接点数快,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准:数据准,在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货品的流通数据采集准确。

RFID技术优化了仓库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通过RFID技术对仓库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使得仓储管理各种环节变得透明而且工作更高效。

责任编辑:C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