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DA的发展之路

EDA/IC设计

1048人已加入

描述

  EDA是IC硏发的拳头,更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工业软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集中力量在北京组织了“熊猫系统”的研发,但快35年过去了,国内EDA市场仍然被国外三大厂家(Synopsys;Cadence;MentorGraphics)所垄断。

  除了政策层面(“造船”不如“买船”),在硏发的技术层面也出了问题:”总是仿”,仿得连界面都差不多,而习惯了三大外商EDA工具的用户也根本不想更换为国产的EDA工具。这与集成电路发展所走的弯路也有关系。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半导体产业“黄浦军校”(1956北大半导体斑)的大量人才指导下,实施了“907”,“908”等工程。尽管当时引进了大量工艺制造线(正好处于“摩尔定律”的设备快速更新期),但由于设计业跟不上,等于是“无米之炊”,大量的投资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直到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18号文件,明确设计业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龙头,又在全国建了八个产业化IC设计中心,整个产业才开始有所转变。

  但三大厂商的优势明显,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国外EDA厂商往往都在大学开展“大学计划”,大学生如果会用三大产商的工具,毕业后就业都会有优势。这就是多年来用户使用习惯所形成的一个巨大壁垒。

  与此同时,国外厂商既有固有的优势,也有为解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集成电路的制造商共同投资研发(各自省一半研发资金的投入),共有技术储备和服务(各自少花一半的研发时间)的优势。台积电(南京)总经理罗镇球曾经回顾过去十几年里,台积电和新思科技合作的方式的变化。2012年之前,在合作65nm的时候,是一棒接着一棒的跑。台积电把做出来的工艺交给新思科技,新思科技再去开发EDA的设计平台以及一些IP,从开发新工艺,到设计公可用到这个工艺,两个阶段是1.5+1.5(年)3年的时间。在台积电做7nm工艺的时候,就把合作伙伴新思科技找来一起讨论,如何开发这个工艺,如何建立一个EDA的平台和一个IP的平台。从工艺开发到整个平台推出的时间提前了(1.5年)一半的时间。合作还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台积电和新思科技都不用重复投资。两边用最少的人力,最有效的方式,把它的产能做出来,这就是双方后来合作的方式。罗镇球还讲到与EDA的合作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先进工艺,二是特殊性的衍生性工艺,三是3D封装的工作。

  而从当下来看,发展国内的EDA产业,不能直接和国外三大产商竞争全流程EDA工具进行竞争,只能另辟蹊径,避开设计后端的工艺映射和布图的电子设计自动化(Automation)的问题,转到AI市场各行各业IP包转换成集成电路可实现的电路架构,走集成电路高层次综合(HLS)觧决的电子设计智能EDI(Intellinge)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本世纪以來,在中国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和土地与财政的支持),民间资本的跟投,再加上产学硏的通力协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才有了高速的发展。这是集“官员、资本本和产学硏”之大成,出现了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材料和装备)的整体兴旺。这是国产EDA产业需要把握住的机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