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文章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对于当今的未成年人来说,远离互联网几乎不可能。不管是上网课、听音乐,还是玩游戏、看视频,离开了互联网,一些未成年人纷纷高呼“受不了”。那么,到底花多长时间上网比较好呢?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据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其中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上网。

从触网工具来看,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达到93.9%,拥有自己专属上网设备的达到74%,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从触网内容来看,学习、玩游戏、听音乐、位列上网活动前三位,其他还包括看短视频、上网聊天、搜索信息等。

以上数据反映出一大现状,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学习与娱乐已经常态化。此时,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规范十分必要。截至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规范。如美国的《儿童在线保护法》和《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等;欧盟的《儿童色情框架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和人权尊严建议》等。

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规范方面,也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2019年10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施行,为儿童个人信息提供了明显强于一般规定的特殊保护。

前段时间,“线上教学”成为刚需,各地纷纷将课程也从线下转移到到线上。一时之间,线上教学模式迅速兴起,互联网服务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作为“互联网+”浪潮下衍生出的新兴教学形态,“在线教学”具有打破空间地域限制的鲜明特点,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不过,一些学生认为上课时间过长、效果欠佳,因而难以接受。

其实,未成年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也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将网上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如果学生已经在网上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那么在线玩游戏适当放松也是可以的。

实际上,一方面,互联网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获取知识、娱乐和社交提供了便捷途径,对其生活和成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他们对于互联网信息和应用的是非利弊判断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等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以免未成年人因滥用网络而走上歧途。

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各有关方面需充分重视各类科学技术所具备的作用,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维护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各个环节。多方合力构建全面及时高效的监测机制,健全舆情防控体系,运用技术手段全天候监控网络话语动态,发现敏感信息,及时分析、精准识别,迅速研判、果断处置,将让互联网有害信息无处安身。
      (责任编辑:fq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