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觉四小龙:窗口渐小,黑洞且大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云从科技近日低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达18亿元人民币。虽未见官方网站、微信进行新闻发布,但是在企查查、天眼查等渠道都可以查询到。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云从在今年年初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公司主体变更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1.2亿元变为6亿元。有业内人士透露,云从可能会在2020年底在国内科创板上市。
商汤
表1:云从融资情况,<电子发烧友>整理制作。
 
今年融到资的还有依图,3月获得润诚产业领航基金3000万美元战略融资。去年9月依图曝出上市计划,官方口径是“我们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评估各种机会中,目前没有明确计划”。不过有行业媒体分析,“依托国资背景、政府支持与TO G业务生长于上海的依图,有充分的理由将上市第一标地选择为科创板”。
商汤
表2:依图融资情况,<电子发烧友>整理制作。 

四小龙业务版图日渐清晰,但上市呢?

云从、依图与旷视、商汤,并称为AI领域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中,计算机视觉既是中国AI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商业化价值的赛道,被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等各大场景,商业化价值巨大。
 
根据IDC报告《中国人工智能及应用市场半年度研究报告(2019H1)》,2019年上半年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前四名依次为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未披露具体的市场份额数据)。从企业估值来看,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估值都已超百亿人民币,同样在中国计算机视觉企业中位居前列,其中商汤更是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商汤 
从业务版图上来看,商汤致力于构造平台,以“1(基础研发)+1(产品和服务化)+X(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式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重点布局安防、手机和汽车等多个领域。旷视推出了AI+IoT系列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聚焦个人物联网(手机)、城市物联网(安防、教育)、供应链物联网(物流、制造、零售)三大AIoT场景。依图专注深耕安防、医疗领域,并已经布局AI芯片,在去年5月发布了云端视觉推理AI芯片。云从则以AI技术与人机协同平台为基础,重点围绕金融、安防、交通等场景提供智能服务。
 
四小龙都属于AI领域初创企业,在资本领域都已拔得头筹。商汤更是有“融资机器”之称,融资轮次最多。不过,前不久有外媒报道,商汤推迟了今年在香港进行7.5亿美元的首次IPO计划,转战私募市场,寻求5至10亿美元融资。
商汤
表3:商汤融资情况,<电子发烧友>整理制作。
 
旷视的上市之路同样扑朔迷离,从最初积极筹划港股IPO,到可能转而考虑科创板,日前又据知情人士透露,最终还是会在港股上市……
商汤
表4:旷视融资情况,<电子发烧友>整理制作。

 “脱水处理”中的独角兽

AI整个产业不论是估值还是客观认识上,都正在进行着脱水处理的过程。特别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显得更加迷茫。
 
今年依图融资新闻发布后,相继而来的就是估值打折和亏损。
 
几乎就在云从此轮融资新闻传出的前几天,内部员工在社交网络爆料,云从取消补充年假、带薪病假及生日福利红包、周末加班补贴、严格考勤扣钱、全员降薪20%、转移合同主体防止员工分红等消息,更直指这些举动是变相裁员。针对这些传闻,云从方面回应属于不实言论。针对“降薪20%”回应:今年5月,云从科技前台作战部门根据获取分享制,改变了绩效奖金月度发放机制,全体员工均不存在降薪情况,更不存在“全员降薪20%”的情况。
 
某种程度而言,四小龙现在站在同一阵营,身后是滚雪球般积聚的资本,面前是尚且不明朗的敲钟之路。内部是焦灼的人才和悬而未决的项目,外部是冷眼相看的观众。
 
不同于商汤、旷视的上市之路,同样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虹软,去年顺利成为登陆科创板的第一家AI公司。
 
根据当时的招股说明书,虹软科技2018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除苹果公司完全采用自研视觉AI算法外,其余安卓系统手机三星、华为、小米、OPPO的主要中高端机型均搭载有虹软的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除了以上“四大”之外,魅族、索尼、中兴、传音、联想、摩托罗拉、HTC、华硕等手机厂商也均采用了虹软的算法。在手机行业的视觉AI算法上,虹软是绝对的No.1。
 
基于在智能手机的长期耕耘,虽然截止到2018年年底虹软只有569人的规模,当年却创造了4.545亿元的营收,人均营收79.9万元,是一家典型的“小而美”的公司。
 
根据虹软在招股书中列举,人脸分析、人体分析、行为分析、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活体检测等30项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原始创新。而这些核心技术应用广泛,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场景的需求开发相应的功能。截至2018年12月31日,虹软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126项)、软件著作权73项。
 
这些大量的底层算法技术,以及多年来的行业耕耘,为虹软提供了强大的产品化能力。而这也正是虹软与商汤、旷视等竞争对手相比最大的优势。

结语

科创板宣布创立以来,业界就纷纷猜测AI独角兽企业会借机上市。出乎意料的是,被猜测的几家独角兽公司当时纷纷否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头部企业不急于上市,一是为了保住估值,因为一旦把核心技术、项目等来龙去脉完全写入招股书中,估值很可能会缩水。此外,在一级市场受热捧的明星们,非常清楚上市之后所面临的一些限制,反倒不如再多融几轮来得实在。
 
不过,除了核心技术、项目的公之于众,令人咂舌的,还有独角兽们“吞金兽”般的烧钱速度,或是与估值完全不匹配的盈利能力。
 
整个行业都在处于烧钱中吗?这样的状况会持续多久?
 
将一位业内人士对独角兽以及AI行业的点评分享出来:技术进步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但是在长期又被低估,目前人工智能的三个特点:技术不成熟、研究性质大于商业性质、充满着不确定性。
 
一边是资本市场不断关闭的机会窗口,一边是黑洞般的烧钱速度。AI是个心跳的战场。

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号elecfans999.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