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的问题

描述

除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以外,农业物联网技术还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如通过加强对农民居住生态环境的监控,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做到提前预警,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

近年来,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应用实践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生产环境监控、土壤墒情监测、农产品质量溯源以及粮食储运等环节,应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过实施过程也暴露出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存在的三方面问题:

(1)现有生产模式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是包干到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适合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推广。个体农户要部署诸如土壤养分检测和配方施肥的应用只能自购设备,这样单体使用的方式,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也不明显。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得较有起色,也是由于大棚或果园的小范围和可控性,易于管理,且能够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然而真正的农业生产应用应该是面向大面积的室外田地而非大棚,而室外大田缺乏统一的大面积的规划和管理,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阻碍农业物联网应用大范围推广的根本问题。  

(2)物联网基础建设成本高造成推广困难

农业物联网应用首先要部署传感器,农用传感器多为土壤监测、水质监测等化学类传感器,而传感器成本较高则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比如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传感器价格昂贵,后期维护成本又高,而农作物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物联网应用部署投入产出比不高,使得农民部署意愿不强。所以物联网应用对普通农作物目前还不适用,只能用于对成本不敏感的农作物,如稀有花卉、水果、药材等的种植。  

(3)技术尚不成熟,设备性能低于预期

和环保等其他行业应用领域一样,传感器的可靠性、稳定性、精准度等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比如,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的传感器、叶表面分析仪等技术和设备还不成熟,且设备需要长期暴露在农田自然环境之下,经受烈日狂风暴雨,经常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使用。

部分用户的口碑显示,同类传感器设备,国外进口产品三年才需要进行维护,而国内产品三个月即需要维护,性能差距较大。

虽然国内产品价格上占优势,但由于严重影响应用实施的效果,极大地挫伤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比如,用于生猪溯源的耳标掉标率高,且RFID 受湿度影响识读距离不稳定,且经常误读。此外,产品(包括软件)在易操作性方面也有待提高。

农业是个微利行业,而项目投入的前期资金又很大,这造成了农户及农业企业没有动力进行这方面的技术改造。另外,传统农业种植更多依靠的是农民的经验,要把经验转换成技术参数,需要技术人员与农经人员不断磨合。

然而,当前最大问题,还是农业从业人员技改的动力不足,传统的大棚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让他们一下再面对这么高新的科技,会难以适应。

虽然农业物联网发展之路艰难,但目前在一些高端附加值的农业领域,比如高端花卉、铁皮石斛等经济作物,使用农业物联网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比较合适的。

在传统农业领域,农业物联网的大面积应用还没到时候。不过技术的发展到应用也很迅速,十几年前,也无法想像机械能够大面积应用到农业领域,随着农业物联网示范的零星推广,将有助于后期大规模应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