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我们从市场空间、技术层面、需求层面以及政策层面考量机器人相关产业的投资空间,得出结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即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阶段,机器人相关产业投资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空间
总体而言,机器人技术在中国起步偏晚,水平较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机器人市场还存在广大发展空间。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一国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而中国目前已经到达这一时点。
2013-2016年IFR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增长高达52%,年均增长在17%左右,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伴随国内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未来对于消费服务、医疗服务、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是巨大的,这一切都将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长远发展。
1.我国机器人密度提升空间大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成熟的汽车产业为例,发达国家的机器人密度大都超过每万工人1000台的水平,而我国汽车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不到300台,相比之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非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有11,机器人配备量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符,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2.新行业应用扩展空间大
在全球范围内除汽车产业外其他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都尚在发展初期,机器人密度普遍不高。此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扩张,新的应用方向不断出现。以我国的新松机器人为例,产品应用行业近年来逐渐从汽车行业扩展到电子电气、工程机械、烟草、印刷、造纸、食品、医药、军工等多种领域。而智能服务方面的产品还存在缺口,多样化的需求为未来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创造出了极大的市场。
3.进口替代空间大
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外强内弱特征,但随着我国机器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规模效应的提升,与国外机器人的差距将逐步缩小,某些产品也在逐步赶超国外企业,走出国门。同时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也将加快进口替代,真正实现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
技术层面
1.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进步
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看,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过去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行业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本体制造企业,均实现控制器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实现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升级跨越,就可以以支撑机器人整机发展,未来替代进口的效应也会逐步释放。
2.部分单品达国际水平
随着我国机器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规模效应的提升,与国外机器人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在某些单品上已经在逐渐赶超国外企业,例如新松机器人的优势产品AGV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但占据了国内汽车行业整车装配生产线80%的市场份额,还走出国门销往美国通用、福特等国外汽车厂商。
3.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支撑迅速发展
智能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传感技术日新月异。随着光学、声学、触感以及超声传感器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获得越来越接近于人类的感知能力。软银近期推出的Pepper显示服务机器人性能又上新台阶。大数据、云计算提高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服务机器人提供了很多冗余的条件;云计算技术更是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更新补充服务机器人的数据库。有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服务机器人可以轻松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在作决策时方案优选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工智能水平不断提高。生物材料的发展使得智能机器人的人机互动性越来越好。未来服务机器人可以身着类似皮肤的材料,与人类亲密互动,促进购买需求。
需求层面
1.基本需求: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逼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从80年代末进入下行通道且有下滑加剧之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我国即将步入从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强度大、重复性高、条件恶劣的低端工作用光荒。
2.发展需求: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消失,而工业机器人性价比优势逐步凸显
伴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从国内来看,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均工资正以15%的年均增速快速上涨。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每月2500元至3000元,而越南为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更低至600元人民币,中国制造业正在丧失成本优势,全球制造业基地正在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凸现出来。焊接机器人价格约为15-20万元,而其工作量通常能抵3个工人,约1-2年就可收回成本。由此加快了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速度。
3.提高需求:国民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服务性需求愈发强烈。
近年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进一步向消费转变,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先进制造业和医疗养老、教育娱乐等非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看好。
政策层面
1.中央-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工业发展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给予极大的重视,持续推出的产业扶植政策显示了对于发展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高度重视,多部委从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发展规划与行业支持层面出台相关政策。
2.地方政府-兴建产业园
由于工业机器人良好的发展前景,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当地机器人产业,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兴建机器人产业园用以孵化和培育机器人产业生态。我国各地宣布产业园计划的地区已经超过10个,包括上海、徐州、昆山、常州、哈尔滨、重庆、唐山、沈阳等,合计目标产值超过1000亿元。
3.行业-机器人行业协会成立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的指导下,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于2013年4月21日在北京成立。同年11月,由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牵头,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新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行业协会的成立将为全国与地方机器人行业内的产、学、研结合提供协同平台,促进国内外技术研发交流与合作,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提升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
我们的结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行业即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投资空间。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