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提前完成,核心器件高精度时钟同步芯片已完成国产化

描述

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由此,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范围能达到2.5-5米。
 
实现如此高精度全球位置定位的核心器件,依靠的是北斗系统内部的原子钟,作用是达成精确时间测量。

 
据悉,浙江赛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赛思电子)基于高精度锁相环技术开发的时钟时间同步SoC芯片,是北斗系统的重要应用。该公司总部坐落于浙江省嘉兴市科技城,研发和销售中心位于北京CBD商业区,另设有南京分公司、武汉及深圳研发分部。浙江赛思是由浙江省政府重点引进的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创新企业。曾同时获得盈富泰克、中科创星、华睿、睿芯等多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战略投资。
 
品利基金投资经理陈启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说,“(浙江赛思电子)这款SoC芯片,能媲美德州仪器(TI)和亚德诺(ADI)同类产品,在客观上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
 
浙江赛思电子芯片研发中心主任李明春对记者表示,“在空间高速运转的卫星导航系统覆盖下的各类接收机应用用户,其位置常常频繁变化,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转,即使是微小的时间误差,也会导致光速运行的无线电波产生巨大测量误差。因此,对于卫星导航的时间做精确计量和同步就特别关键。”
 
在卫星导航系统中,1纳秒就是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误差,将导致0.3米的距离误差。
 
同步位置、地球自转和时空变化的精度越高,则定位的误差越小。要做到这一点,核心在于做好时间测量,也就是掌握好时间精度,这就要依靠原子钟。北斗系统的核心设备,就是一座原子钟,这也是导航卫星最关键的核心设备。
 
同步授时是北斗系统的三大主功能之一,北斗系统在中国时统领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李明春说,“北斗系统突破光纤拉远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应用,以其高精度的定位授时服务和功能为时间同步设备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一些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领域,必须依靠北斗卫星的精准同步定位授时,才能得以正常调度运转。”
 
记者获悉,浙江赛思电子目前所有产品已实现北斗卫星信号接收功能,其自主研设的融合北斗+5G的时钟同步解决方案在去年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已经发布。
 
目前,浙江赛思电子在北斗的应用领域涵盖通信、电力、轨道交通、科研院校、医疗、金融证券等十余个重点行业。
 
迄今为止,浙江赛思电子已为财政部、国家邮政总局、中国海洋技术中心、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家级项目,包括北京地铁、广州地铁等十余个省市地铁提供了搭载北斗信号的同步授时产品,为北斗系统在全行业授时应用方案做了部署。
 


 
据天眼查显示,从2013年11月11日浙江赛思电子获得中兴合创天使轮以来,其共实现了6轮融资。最近的一次在2019年11月15日,由中科创星做了股权融资,具体融资数额并没公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