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与丰田和美国的尼古拉(Nicola)一样,现代汽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早期支持者。韩国总统文在寅也是这一路线的忠实拥趸,他曾把氢燃料动力形容为韩国汽车产业的“面包和黄油”,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是该项技术的“代言人”。
韩国人对氢燃料动力的执着有多疯狂?
早在去年10月,文在寅政府和现代集团共同策划了一场高调的新闻发布会,为韩系制造商的电气化转型画了硕大的一个饼。根据计划,韩国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新车比例将在2030年占整体销售的33%,而到了2023年,氢燃料补给站的建设也将从2019年的30个左右增加到超过600个。
很显然,腹背受敌的韩系,希望能用“大跃进”的方式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可是,电气化的转型是一个劳民伤财的长期工程,需要打持久战,且人心要齐,底子要厚,最重要的,是战略路径尽可能清晰。
现在,在目睹了特斯拉的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纯电动领域的加码之后,现代汽车似乎在转型大潮的巨浪冲击中动摇了。各种迹象表明,这家韩国排名第一的汽车制造商,在氢燃料动力这条路径上已不再如此前那般疯狂,相反,一场关于纯电动路线的“阳谋”,正在公司内部悄悄酝酿。
虽然很多细节并没有完全对外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行驶在“新四化”转型的大海上,现代汽车正调整航向,在电池供应、技术平台和产能储备等关键领域秣马厉兵,向纯电动的远方缓缓驶去。
来自特斯拉的压力
根据行业咨询公司LMC Automotive的数据,现代汽车集团去年累计售出了8.6万辆纯电动汽车,远低于特斯拉的36.7万辆。
不仅如此,特斯拉的强势攻势已打进韩国大本营。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韩国电动汽车的销量达到2.22万辆,同比增长了2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得益于Model 3销售渠道的全面扩张,上半年销量猛增了15倍以上(同比增长1588%),占电动乘用车市场份额的43% 。
和特斯拉的一路高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本土制造商的电动乘用车销量同比却下滑了43%。实际上,不仅是特斯拉给了韩系巨大的压力,其它跨国车企也在今年上半年抢食了韩国本土不小的蛋糕,从国外进口到韩国的电动乘用车销量直接飙升了将近6倍(564%)。现代汽车由于纯电动新车的弱势,拖累了整体销量下降了3%。
当然,新王上位的郑义宣不会坐以待毙。
7月底,路透社拿到的一份现代汽车的工会简报,文件显示,这家公司正计划在2021年和2024年分别引进两条纯电动汽车的生产线。就在这一消息爆出以前,郑义宣还对外透露,现代汽车集团的目标是到2025年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并占据全球10%以上的市场份额——
所有这些,都是加码纯电动的最新信号。
简单梳理现代汽车的战略思路,这本质上是电气化转型的2.0版本。前文已经提到,为了响应国家层面的号召,现代汽车曾在去年10月立下了一个flag,算是郑义宣掌握实权后为公司拟定的电气化转型1.0战略。按照彼时的计划,2025年旗下产品线的电气化车型将提升到23款,而在未来几年,公司将投入高达41万亿韩元的预算,迎接电气化拐点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最高掌门人,也在为动力电池的供应而四处奔走。
现代汽车集团一直与LG化学有非常紧密的合作,该集团此前还选择了LG化学作为其电动车专用平台E-GMP的电池供应商,将于2022年开始批量生产电气化车型。6月下旬,郑义宣和LG集团董事长具光谟(Koo Kwang-mo)进行了会面,业界分析,两家公司正讨论组建动力电池的合资企业,并计划在其它国家组建电池相关的生产基地。
如若现代汽车能与LG化学联合,告别单打独斗的研发时代,两家公司将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在会见LG集团掌门人之前,郑义宣已经和三星集团副董事长兼法定继承人李在镕(Lee Jae-yong)进行了深度交流,而与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Chey Tae-won)会晤的计划也已经在其行程之列。韩国分析师认为,在汽车行业集体转向“新四化”的关键节点,组建以现代汽车集团为首、韩国三大电池企业联动的车载电池联盟将有望成为现实。
郑义宣当下的一系列动作,是现代汽车积极扩大其电动车产能、为动力电池供应链未雨绸缪的一面镜子,而拥有韩国本土LG化学、三星以及SK创新等大型电池制造商的支持,近水楼台,又将成为韩系汽车制造商电气化转型的供应链背书。
氢燃料路线并不好走
虽然现代汽车的发言人拒绝对引入纯电动专用生产线一事予以置评,但在纯电动业务领域“慢了半拍”的大背景下,该公司想要集中突围,除了要在技术、平台以及电池供应等领域奋起直追,还要面对内部工会的巨大压力。
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纯电动车对于零部件和组装工人的需求,要远远少于传统燃油车的生产,潜在的大规模裁员,成了工会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燃油时代,现代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都是自己制造,但到了“新四化”的转型拐点,很多电动车的零部件都已经外包。
现代汽车工会发言人Kwon Oh-kook告诉路透社记者,工会并不反对电动车业务和“新四化”转型,没有人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条,柯达的失败就是前车之鉴。但是,工会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保住员工的饭碗,他们正努力推进电池组、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内部生产和组装,以避免劳动力过剩。
行至中途,调整航向,势必要面对沉没成本。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乘用车领域逐渐弱化氢燃料电池业务,现代汽车并不是第一家。戴姆勒下面的梅赛德斯-奔驰,就在今年4月份正式终止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计划,因为在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太高,大约是同样规格的蓄电池式的纯电动汽车成本的两倍。
而早在2019年10月,曾经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路线的东瀛本田,也宣布了无限期搁置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按照销量和销售额计算的十大车企中,已经有至少三家放弃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计划。而其他靠前的跨国汽车制造商,除了丰田仍在持续加码氢燃料乘用车的投入,其它玩家都纷纷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纯电动领域,并先后公布了雄心勃勃的纯电动研发计划。
即使是丰田,从首席技术官寺师茂树在2019年东京车展透露的信息看,丰田依然还在强调“氢能源是终极新能源”,但这几年该公司的整体规划也一直在悄悄发生变化。如果说,2017年东京车展上,丰田反复强调氢燃料电池的“终极特性”,那么后来在中国的技术空间活动以及2019年6月的新规划里,则更多地是强调“我都要”的全面开花式发展。
从2019年东京车展之后,丰田提到纯电动业务重要性频次更是史无前例,2020年开始,该公司更是在产品维度正式全面发力。
“对于乘用车,氢燃料是一个错误。”
在纯电动战略车型ID.3即将面市之前,大众汽车也再次重申了公司追寻的电气化路线,并强调了持续加码纯电动业务的决心。在大众汽车看来,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生产和使用成本都过高,从使用成本看,电动汽车行驶100公里大约花费2-7欧元,氢燃料电池汽车则需要9-12欧元,尽管在不同国家,电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最终的使用成本会有差异。
而另一方面,从技术的维度看,纯电动汽车的整体能效能达到70%-90%,但与之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只能勉强达到30%左右。
当然,即使是旗帜鲜明地重点攻坚纯电动的大众汽车,对于氢燃料电池路线也并非一棒子打死。该集团曾表态称,虽然氢燃料对于乘用车并不是最优解,但在商用车、航空与船舶等领域有着明显优势,大众方面关于氢燃料相关技术的研发不会中断,而奥迪也计划于2021量产氢燃料电池驱动的电气化新车。
而对于这些航行在电气化转型大海中的巨轮们,想在滔天巨浪中避开更多的风险,及时改变航向,也仅仅是驶向终局的关键一步。对于“后知后觉”的现代汽车们,调转船头之后,需要避开的险滩暗礁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tzh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