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的功能及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的实用技术

今日头条

1142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我国智能电气化电网的迅速发展,低压电器智能化也应运而生,“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 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它以强大的功能优势赢得了市场,取得了用户的信任与好评。自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问世以来,逐步取代常规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迅速成为用户低压电网安全运行的“保护神”。

一、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的功能

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实际上是一套微型化低压智能无功补偿与调谐滤波装置。它以二台(△型)或一台(Y 型)无油化低压电力电容器为主体,采用微型电子元件技术、微型传感器技术、微型网络技术和电器制造技术,将智能组件、控制器、滤波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热继电器、熔断器及避雷器等元件微型化,安装在电容器的上方,用一个约7cm高的盖子覆盖着。由于整机体积很小,突出显示的是电容器,所以称它为“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

现场安装时,在低压进线柜的进线端加装三只小型 CT,将二次线引入电容器,即可实现如下功能:

(1)智能网络控制功能,自动检测及跟踪系统无功功率的变化,自动投切电容器组。投切方法是:容量相同的电容器,按循环投切原则进行投切;容量不同的电容器,按适补原则进行投切;先投先切,先退先投;电容器运行温度低时先投,温度高时先退。补偿工况恒定时,电容器每15min循环投切一次,避免单只电容器长时间投运。

(2)快速投切电容器功能,动作开关选用无触点过零投切开关,配合专用的快速控制器,实现过零投切,动作时间缩短到1S,动态追踪补偿系统所缺少的无功功率,力争使线损降到低水平。

(3)测量功能,可测量系统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功率因数;实现CT相位与变比自动测量和校正;可测量各台电容器的三相电流和体内温度。

(4)分相补偿功能,分相补偿型电容器可对各相上的电容器进行分别投切,提高对系统无功功率的补偿精度,使三相无功功率不平衡的系统得到了良好的补偿。

(5)保护功能,电容器有过电流速切保护,过电压、欠电压保护,过温、断相保护,三相电流不平衡保护。当电容器内部温度超过65℃时,电容器会整机退出运行,确保系统安全。

(6)信号功能,电容器能够显示投切状态,过补偿、欠补偿状态,过电压、欠电压状态,具有保护动作类型及自诊断故障类型等的灯光信号。

(7)通信功能,电容器和控制器之间采用RS485通信连接,便于大量采集数据、上传数据及与外设监控终端进行信息交换,构成系统工作。

(8)显示功能,在电容器顶盖的前方,有一个液晶显示屏,对电容器投切状态、系统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及电容器内部温度等参数都能显示出来。

(9)故障自诊断功能,电容器智能控制元件,能对本体各项运行参数进行自诊断,一旦出现故障,整机快速响应, 退出运行。

(10)滤波功能,能够有效消除高次谐波和涌流。对高次谐波形成一个低阻抗通道,可吸收、泄放高次谐波, 消除高次谐波对电容器的影响,防止电容器过热、绝缘介质老化及自愈性能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发生。对存在大型谐波源的用户,还要加装专用干式电抗器、温控风扇和人机联系面板等器件,整机装在一个体积为370mm*280mm*280mm的小箱体内。

二、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的实用技术

1、用户用电情况调查,在使用低压智能电力电容器之前,首先要对用户进行用电调查、摸底。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供电电压为10KV,属于高供高计用户。配电室有2500KVA变压器两台,总容量为5000KVA。主要用电设备是中频加热炉(大型谐波源)、锻造机、冲床、桥式起重机及压缩机等。配电室的0.4KV母线上装有无功补偿装置,补偿电容器为普通油浸式,总容量590Kvar。投切方式采用交流接触器,无任何调谐滤波措施。因此,经常发生电容器熔丝烧断、鼓肚、漏油及容量衰减等现象。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电网谐波含量大,造成无功补偿装置故障,经常停运进行维修、更换零器件,甚至停运数天。②因功率因数太低,供电部门每月都要加收“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造成电费开支大,企业效益低。③由于功率因数低,变压器及线路电能损耗大,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现场测量用电系统功率因数,在无功补偿装置投运的情况下,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得出该公司用电系统的平均功率因数为0.8745。根据有关规定,该公司的功率因数应在0.90以上。因达不到规定要求,供电部门按照《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中的规定,每月对该用户加收“ 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使该公司月电费比正常用电高出1万多元。

3、现场测量用电系统高次谐波,经现场测量,该公司2500KVA主变压器0.4KV母线谐波数据如下表所示。

电容器

谐波测量结果发现,该系统的5次、7次及11次谐波较大。根据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的规定,该系统的电压、电流谐波总含量都严重超标。这是造成电容器等元器件损坏的主要原因。
       fq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