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红外对管ST180实现液体点滴自动报警系统装置的设计

安全设备/系统

157人已加入

描述

1 引言

输液设备是医院必不可少的。而普遍输液设备的液滴速度都是病人或医生手动控制,控制范围局限且不方便。尤其是无法自动监测输液瓶内的容量,需要有人在旁监护。因此,这里给出一种液体点滴自动报警系统装置。该系统通过主站控制从站的输液速度,且能在液面低于定值时自动报警。该系统装置既方便医生、护士照顾病患。又能让病人安心治疗,不必担心输液瓶液滴流尽,引起血液倒流。

2 总体方案论证

该系统是由主站和从站两部分构成。主站由键盘与显示、从站控制、串行通信接口、报警电路等模块构成。主站通过RS232总线监测或控制从站输液液滴滴速,并在输液液面降到定值时声光报警。而从站由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模块、红外对管滴速监测模块、压力测量及电压频率转换模块、声光报警模块、键盘与显示模块等构成。从站根据主站控制调节输液滴速,在主站无控制信号时自主控制输液滴速,当其液面低于定值时声光报警,并可手动解除报警。图1为系统总体设计框图。

总线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滴速测量方案

采用红外对管ST180检测是否有液滴落下。将红外对管固定在滴管两侧,发射管和接收管的光轴在一条直线上,当无液滴滴下时,接收管能接收到发射管发出的大部分光强,输出高电平;当液滴从对管间滴落时,红外光被液滴散射,接收管接收到的光强大大减弱,以致输出低电平。液滴连续滴落将产生与液滴频率相同的电脉冲信号。该电脉冲信号通过比较器和施密特触发器整形后得到稳定的、与液滴同频率的方波信号。为了减小误差,在对管处包裹一层黑色胶布,使外界对红外对管传感器的影响最小。

由于液滴并不是严格地均匀滴下,不能直接通过测量两液滴之间的时间差计算液滴速度。于是通过测量多个液滴滴下的时间差以求得液滴速度的平均值,理论上测量的液滴数越多,平均速度越准确,但考虑到测量时间不能过长,综合考虑后,先以4滴的间隔初测滴速,根据该滴速分段设置测量间隔。若初测滴速大于100滴/分,以15滴为间隔;若初测滴速小于100滴/分、大于60滴/分,以10滴为间隔;若初测滴速小于60滴/分,以5滴/分为间隔。图2为红外对管电路。

总线

3.2 剩余液体容量测量

将输液瓶悬挂在压力传感器下,传感器将输液瓶与瓶内液体对其压力转化为直流电压输出。当瓶内的液体少于定值时。传感器输出的直流电压相应小于定值。单片机通过测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判定瓶内的液量。

该压力传感器内部是一个桥式电路Ra和Rd为压敏电阻,输液瓶的压力导致Ra变化,桥式电路的输出微伏级电压,采用仪表放大器INA118将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放大1 000倍。其电路如图3所示。

总线

由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较小,变化范围也很小,若用A/D转换器直接读取该电压值判断液面的升降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应先采用仪表放大器INA118将电信号放大1 000倍。再采用一款电压频率转换器KA331,将电压转换为频率在700 Hz附近的方波信号,通过对方波频率的测量间接判断瓶内液体容量。其V/F转换电路如图4所示。

总线

3.3 电机选择

该系统设计采用步进电机。这是因为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的执行机构。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将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方向转动一个固定角度(及步进角)。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也可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4 系统软件设计

该系统软件设计也分为主站和从站两大模块。其中,主站通过按键控制,具有定点和巡回检测从站液滴速度,设定某一从站液滴速度以及检测液面高度,在液面低于定值时自动报警并可手动解除报警。而从站接收主站的控制信号,向主站发送液滴速度,或根据主站设定的液滴速度进行调节,还能实时监测液面高度并声光报警。从站模块设计的核心是点滴速度控制。输液瓶最初置在最低处。首先,根据设定的液滴速度,估测输液瓶高度,使步进电机转动一定的罔数后,液滴速度达到设定值。之后根据每次测得实际液滴速度与设定值的差值,细调输液瓶高度,直到实际值和设定值间的误差在允许范嗣内嘲。图5为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总线

5 系统测试结论

系统能在20~150滴/分范围内控制并测量点滴速度,最长调节时间为1分钟13秒,速度最大误差不超过5%。它具有输液瓶液面过低报警功能,从站可手动解除报警。该系统主站具有多达16个从站的控制能力,定点和巡回两种检测方式。定点检测可检测任意一个从站点滴速度值和设置点滴速度:巡回检测方式最多可同时显示16个从站数据。从站可接收主站的点滴速度设定信息。并可自由选择是否按照该信息调整点滴速度。系统性能指标很高,且人机界面友好,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责任编辑:g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