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网络释放5G ToB价值,5G定位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新基建”热潮下,我国5G发展驶入了快车道,5G网络的强大能力开始释放、“5G+”行业创新应用层出不穷,“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正在照进现实。而基于5G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热点。

电信运营商既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也是新业务新应用的创新者和孵化者,还是相关产业链和生态的主导者,他们的选择无疑有着重大的示范效应。在8月14日的5G定位产业发展圆桌会上,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分享了中国移动对“5G定位”的探索、投入与思考,并发布了面向工业交通金融行业的室内高精度定位平台。

“在室内定位技术中,5G定位将成为行业用户迫切需要,能快速满足用户需要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定位技术。中国移动将持续支持整个5G位技术发展,提供满足需求的室内外定位产品。我们希望与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来探索5G定位应用场景、推进5G定位行业落地,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豫蓉畅言道。

基于精品网络释放5G ToB价值

如果说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问题,那么5G的主战场便在行业,其“超大带宽、超广连接、超低时延”三大新型特性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开启了从消费侧向生产侧全面渗透的进程,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传统通信行业范畴。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品牌价值位居前列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在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中长期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5G的行业应用方面同样勇立潮头。去年6月商用牌照发放之际,便发布了“5G+”计划,推进5G+4G协同发展、5G+AICDE融合创新、5G+生态共建,实现5G+X的应用延展。今年6月再次向全球客户提出“四个数字化创新”战略。从网络建设、产品落地、科技攻关、生态合作等4个方面持续发力,做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主力军。

尽管受到疫情的考验,中国移动不断加快5G网络建设,已经建起了一张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网络,为“5G+”融合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在全国建成了近30万个5G基站,部署城市超过300个;5G信号现已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及部分发达乡镇,并且覆盖了京雄、广深港等8条高铁,杭甬、广深等23条高速,54个机场及高铁站;疫情期间累计在火神山、雷神山等64家小汤山式医院完成5G网络快速部署,其中火神山部署36小时完成、雷神山部署72小时完成。

“‘5G定位’是中国移动融合创新能力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制造、矿山、钢铁、化工、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对精确的定位技术都有着迫切需求,高效、实时、精准的位置服务成为了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这也坚定了我们做好5G定位,赋能行业的信心。”陈豫蓉介绍说。

引领“5G定位”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定位技术精度的提高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帮助实现对人员、设备、物资的智能化、精细化管控,以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疫情期间来自疫情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的需求,更是放大了对高精度定位技术快速发展的诉求。也因此高精度定位技术虽然市场启动较晚,但增长迅猛、前景广阔,预计到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在会议发言中,陈豫蓉阐述了中国移动在室内外定位技术融合创新方面的布局。在室外定位方面,结合北斗导航系统和地面差分基准站,正在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组网、跨区域无缝衔接的动态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定位服务网络,覆盖全国的4400个差分基准站建设已初步建成。在室内定位方面,发挥其网络优势、标准和行业影响力,全面布局室内定位领域,以5G网络建设为牵引,打造室内室外一张融合定位网络;以面向工业交通金融行业的室内高精度平台为锚点,同时融合5G定位新技术和UWB、蓝牙等传统定位技术,满足行业差异化需求。

虽然蜂窝技术用于定位早已有之,但5G在定位能力上有望形成突破,并且相比其他定位技术更具部署成本低、适用性广等优势。比如随着3GPP R16标准的发布,5G定位精度将达到米级,定位速度、高密接入等能力也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再比如一张网同时覆盖通信、定位需求,可以充分复用现有产业链的规模成本和性能优势。

2019年11月,中国移动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牵头成立精准定位联盟,并首次发布《5G+北斗高精度定位应用白皮书》,目前联盟已吸纳超过150家成员单位;2020年6月,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在“创新2020云上科技周”期间正式发布了《室内定位白皮书》。

“2020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5G加速融合千行百业,中国移动会进一步加快数字化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生态创新,来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平台,开放能力、输出资源、共享成果。我们真诚地期待合作伙伴共同参与、互利共盈,共同推进5G深层次、高水平的融合创新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位来已来,未来值得万众期待。”在发言的最后,陈豫蓉如是总结展望道。

责任编辑:g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