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科技进步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研究中,如何快速、准确识别野生动物个体,并有效记录、实分享相关信息,是让全世界动物学家都伤脑筋的一大技术难题。有了AI之后,物种研究与保护找到了新途径。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资料,自1970年代以来,脊椎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60%。联合国最近的一项全球评估发现,我们正面临灭绝一百万种物种的危险,其中许多物种可能在未来十年内灭绝,加快珍稀物种保护迫在眉睫。
AI兴起之后,以图像识别、物联传感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科技很快被应用到物种研究、动物保护等领域中,尤其是为脚印识别增添了不少助力。在图片、短视频等成为不法分子“避风港”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参与到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行动中,化身为物种保护的小“能手”。在业内企业的推动下,AI在物种研究、珍稀物种保护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速。
2018年7月,英特尔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并联合技术合作伙伴海康威视,启动“东北虎保护-端到端人工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助力野生动物保护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而基于智能抓拍相机和云端数据处理及监控服务软件于一体的智能系统,无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大有助益。
2019年,阿里云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一起开发了一套“野生动物AI识别系统”,程序员通过向AI系统“投喂”大量的野生动物图像,机器学习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可以辨别各类物种,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为野生动物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以及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近两年,华为正在和雨林保护组织RFCx(Rainforest Connection)合作,在多个热带雨林中搭建全联接智能生态系统。基于华为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收集、管理、存储、分析雨林中采集的各类声音数据,同时检测并分析电锯声、卡车声及动物叫声,以此可以更好地协助守林人保护濒危动物。
眼下,浪潮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打造了“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亚洲象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具体来看,该系统在雨林内实时收集亚洲象的行为数据和行进轨迹,在边缘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毫秒级精准辨识,准确度高达96%,这对于大象的保护来说十分重要。
除了赋能物种研究与保护外,AI在保持生态平衡、研究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数据给大地做CT,开采能源“宝藏”;精细准确气象预测,减少海洋灾害冲击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物种研究与保护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凸显。
不过,将AI运用于物种研究与保护,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初期建模时,数据量非常少;在数据量少的基础上,图片不够清晰;AI识别物种的准确性和效率有待提升。相信跨过相关瓶颈后,AI的多元化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责任编辑:tzh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