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伦理论坛于线上举行

描述

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专题论坛——第二届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伦理论坛于2020年7月25日线上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人工智能伦理道德专委会(筹)承办。据统计,收看论坛现场直播的观众达35万人次,反映了人工智能伦理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国豫共同担任论坛主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负责人Kay Firth-Butterfield女士,微软全球助理法律总顾问、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法律事务部总经理罗立凡先生,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教授作为嘉宾,参与了本次论坛。    

  陈小平教授的演讲基于人工智能伦理必要性的全球共识,聚焦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将分歧与争论归结为六个主要议题,分别进行阐述。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两大类主要技术——强力法和训练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工智能现有技术的三个特性——封闭性、被动性和价值中性,据此阐述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应具有双重目标——同时回答应该和不应该让人工智能做什么,进而探讨了另外五个议题:AI的安全底线,AI功能的两种评价原则(超过人和人接受),AI治理责任的落实路径,AI主体状况变迁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公义创新。公义创新是传统创新的升级,用AI技术增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王国豫教授首先简要地回顾了人工智能伦理的发展历史。她指出,虽然人工智能伦理开始的比较晚,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关于计算机伦理的讨论,甚至更早的科幻作品中已经包含了今天我们提到的人工智能伦理的规范性维度,比如机器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随后,她从学理上追溯了从责任伦理到人工智能的责任伦理的发展历程。指出责任的维度是多方面的,有时候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负责任合作和行动;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考虑各地区的文化、制度、宗教、教育等差异,坚持和谐共生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人工智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罗立凡总经理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基础的一项技术,微软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类共渡时艰。我们使用AI赋能医疗机构,运用聊天机器人、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技术帮助医疗系统提高接诊效率、为远程医疗提供支持、帮助政府协调防疫资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病理研究、开发抗疫药物。但是AI技术和应用须以人为本,避免对人类造成伤害,所以微软提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原则,要求AI技术透明、开发人员负起责任、系统公平、可靠安全、具有包容性、保障用户隐私。微软的工程、研究、咨询、以及法律部门的高层领导共同组成了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委员会。  

 梁正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社会学习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学习既包括相关制度的探索与完善,也包括对技术本身的反思,这体现了技术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在演讲中,他分别通过自动驾驶、无导轨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人脸识别三个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及其社会学习的复杂性,并阐释了技术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又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约束。最后在回顾新兴技术治理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他指出人工智能治理要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全链条覆盖,并根据不同技术特点强化针对技术的社会学习,推动全球共识和治理机制的形成。   

  在讨论环节,嘉宾们分别回答了观众提出的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如何与人类共存?伦理概念在中、西文化中的解释与相互交流情况;服务机器人的进展和伦理问题;中国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进度与计划;体现中西文化结合的公义创新的前景预测和具体实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