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款芯片式二维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配装鲲龙!

描述

号外!号外!

我国第一款芯片式二维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配装鲲龙!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飞机于2020年7月26日海上首飞成功!航空工业雷达所的设计师们,沉淀十年,为这个大家伙,配装一款独一无二的智慧“眼睛”——“鲲瞳”机载有源气象雷达。这是国内第一款芯片式二维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雷达在起飞、着陆阶段探测风切变;航行中探测飞机前方的雷暴、闪电、冰雹和湍流;还可进行地形测绘,用作辅助导航。

国内首创:芯片式二维有源气象雷达以“芯片式低剖面有源相控阵天线”为核心,较典型相控阵天线薄90%,引领飞机在应急救援、森林救火、海洋巡查中,避风绕雨,从容应对气象威胁。

智慧之眼:降低工作负荷,提升安全性鲲中之龙,必能悠游于海上。传统雷达对气象目标只能进行机械扫描,而鲲瞳的跨代产品属性集成有源体制和多通道等设计因素,可以在任意时间指向任意位置,灵活控制不同的波束,改变波束形状,是探测气象、探测地形的双料选手,真正做到了实时感知。融合机上多源信息解耦,实现更优的地、海杂波抑制,更精确的气象威胁跟踪、识别和预测,更低的风切变的探测虚警。为飞行员提供更准、更快、更智能的气象服务和飞行保障。

迅捷之眼:给飞行员更实时、流畅的气象信息

鲲瞳为飞机配备了智能扫描系统,提升实时的、精确的三维气象探测和剖析能力。鲲瞳可以用光和电的速度进行全空域扫描,这在平板天线时代需要几分钟。鲲瞳的速度,能够支撑闪电、冰雹和雷暴等信息快速立体获取,大范围空域气象态势感知,飞机转弯时两侧的气象信息的快速切换探测。鲲瞳短快全的目标探测和识别能力,犹如空中的巨人之眼,将一切尽收眼底。

先机之眼:给飞行员更精确、直观的态势感知不仅可以做到看得清,还要做到断得准,鲲瞳能够探测气象目标的三维结构分布特征,使得神秘莫测的云团一览无余,立体显示,直接如西瓜剖开一样,气象细节更加丰富,信息获取更加准确,可以对降雨中可能含有威胁提前预警,飞行员将更容易识别威胁和及时躲避。鲲瞳能够实时获取云层高度信息,同时控制波束在云团顶层的驻留时间,获取顶层更多的微弱的气象信息,提升飞越保护能力,帮助机组人员同步规划合理的飞行路径。复杂气象目标探测是雷达气象学永无止境的研究方向,而鲲瞳用先进的探测和反应能力与风云变幻,快速演变的气象目标共舞。

便捷之眼:解放飞行员双手

飞机全飞行阶段无需额外手动操作,任意时刻均可覆盖航路前方的三维空域,全自动调节俯仰角,实时回扫,智能推送飞行员所需信息(例如航线信息)。

有源体制的雷达作为“优质的信息主动获取平台”,未来实现更多的功能扩展。高精度地形测绘,辅助飞行导航,低空防撞、辅助着陆,飞行路径威胁评估,区域气象自适应,探测空中临近飞机……

这样一台功能一口气都念不下来的高大上雷达想必要很久很久才能研制出来吧!然而,得知真相的小宝惊掉了下巴!设计师仅用8个月,完成蓝标件的设计和交付!

8个月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全身心扑在了项目上 正值酷暑的一天傍晚,下班后的大楼空空荡荡,AG600团队的会议室却热闹异常。例会刚刚结束,项目总师于超鹏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叮嘱妻子给还在发烧的儿子多喝些热水。挂掉电话,他再次与副部长钱君、计划主管张爱国就设计保证思想如何更好的融入产品研制过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确保将设计过程中的需求、设计、实现方面的错误保持在适航可接受的范围内,满足高标准的适航安全性要求。   技术负责人孟凡旺在视频通话上给儿子送去了生日的祝福,并诚挚的给家人道了歉。不舍的摁下了红色的结束按钮之后,他叫来设计师敦鑫和杨鹏程,根据例会总结的行动项对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进行分解策划。   天线主管田春胜年轻,但实力不凡,干劲十足。为了天线的指标,经常在深夜中,在深大的天线测试间里开展测试指导工作,其深邃的眼光在测试架上的产品和显示器指标上不断切换,天线方向图如幽美的舞姿不断显现,大量的数据在笃定的眼神下不断被记录着。来不及吃的加班餐,原封不动的,冷冷地,孤寂的放在桌子旁,而此时他的嘴里不时念叨着增益、宽度等专业术语。   射频主管刘喜明设计经验十足,研制过程清晰。除了在设计中发光发热外,对于型号年轻人的培养也是有目共睹。大家都喜欢与他交流,他总是面带笑容,孜孜不倦的讲解着需求、设计和流程等设计要素。家人催他早点回家时,他回复最多的一句就是“再等等”。   处理主管喻争呼肩负着多款型号,但每个型号有他,负责人都很放心。作为处理技术的元老,充分发挥设计师团队作用,对产品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和解决。有了他和的团队,产品故障忧愁恐怕只有一夜。   软件主管黄渊,是团队里加班最多的人,往往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处女座的他要求完美,严格对待每一行代码,视代码如朋友似亲人。此时他拨通了电话:“我今晚加班可能比较晚,不能回家给孩子讲故事了”。而后又熟练的噼里啪啦敲起了程序。   结构主管陈成,带领结构设计师胡晓蔚、刘贻吉、闫瑞涛,加班加点,头脑风暴,不断优化产品的外形,布局,强度和散热,为产品的工程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总是一锤定音般确定产品的可实现性。   电源主管谢君甫,型号经验丰富,是电源专业的技术大拿,有他坐镇电源团队,带领团队年轻设计师秦晓晴和赵志多优化产品供电架构,高效率、高可靠性、轻量化的雷达电源,为产品安全可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冇办法,我雷小宝的同事太优秀:

团队至上,分工明确,分机之间设计理念共享,大大提升了产品结构设计水平。

优秀且架构完整的团队才是大型灭火/水上救援两栖飞机气象雷达成功的保证,才是核心竞争力。

好用更耐用,“鲲瞳”雷达质量一流 除了考虑到让雷达“好用”,设计师们还要因地制宜,考虑“耐用”。为了提升装机适配性,设计师采用了高度集成化的天线设计,芯片式TR,散热均衡,无需供风。实现最大程度的减重减薄,飞机飞行将更加轻盈。   考虑到飞机可能在海上起降或较长时间暴露在近海面的潮湿环境中,雷达产品的工艺及安装的所有元器件均应实施适海性设计。除此之外,盐雾试验、霉菌试验等所有试验将比以往更加严格。   所有的举重若轻,不过是厚积薄发 基于长期在机载气象雷达方面的技术积淀,AG600的高性能雷达引入民用适航要求,严格按照适航支持计划开展全过程研制。民机是什么?民机是“10的负9次方”,是每百万飞行小时才允许出现一次事故,是哪怕每天乘坐飞机三生三世也不可能遇上一次灾难的概率;民机是标准,是航空业数十年血泪教育积累的适航标准,是通过遵循标准、过程控制和设计保证来满足飞机最低安全性要求。雷达所自承担C919大型客机综合监视系统研制以来,深耕民机产业十余年,在民机适航设计体系能力建设工作中,制定了适航设计保障体系实施规划,包括基于DO-178标准的软件适航设计保障体系,基于DO-254标准的硬件设计保障体系以及基于ARP4754标准的系统设计保障体系。通过流程体系的建设,雷达所内建立了适航软硬件和系统研发的体系架构,推进了适航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为AG600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一剑,雷达所不仅收获了项目、初建了体系、扩展了专业,还形成了一支面向国际、尊重适航、理解神鹰精神的团队。一支真正能够在民机市场竞争中顽强打拼并永葆竞争力的队伍。   航空工业雷达所在机载气象雷达领域深耕35年,成为中国机载气象雷达最主要的供应商。1985年开始经历了预研、第一代产品研制、有源相控阵气象雷达创新研制三个阶段,现已形成系列化的气象雷达。早在1987年雷达所(607所)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展研究用微波雷达技术探测低空风切变,是航空部风切变雷达专家组组长单位。        

AG600飞机气象雷达后续研制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但步履坚定的团队不会有任何畏惧和犹豫。

为我国新型飞机配装高端雷达的初心不变,将继续鼓舞团队前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