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智能传感器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传感器作为智能网联时代的重要基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程度,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国际性的产业园区,国内传感器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传感器产业园区主要依托于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但仍需要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持续突破,从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智能传感器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成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现阶段,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中西部为重点城市集聚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为了打造完整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我国园区投资建设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园区管委会模式、运营商模式、厂商推动模式和第三方公司模式。
园区管委会模式有着完整的“传感器园区”建设规划,有明确的建设项目和时间表,其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投资。由于资金回收周期与投资收益较慢,因此该模式主要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形成品牌效应为目的进行建设。
运营商模式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园区管委会进行“传感器园区”建设,能很好地建设园区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但受限于运营商的业务范围,某些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
在厂商推动模式下,整个园区的智能化应用规划设计中所涉及的领域通常比较少,定义也比较狭小,因此在智能化的目标拆分与落地时,这些领域通常被落实为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卫生和农业气象等比较大概念的行业应用。
第三方模式下的园区拥有自主权,受到制约因素较少,投资建设较灵活,能够针对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和调整。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但是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传感器十大园区分析
赛迪顾问面向国家级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以及部分包含产业集聚区的行政区,从产业竞争力、园区竞争力和配套竞争力三大维度进行十大园区的评选。
第一个是苏州工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区内拥有博世、恩智浦等世界一流传感器企业。
第二个是上海嘉定工业区。它是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总面积为78.05平方公里,其中用于产业开发的面积为19平方公里。目前该园区正在全力建设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形成智能传感器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营造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圈,发挥产业园的引领、辐射作用。
第三个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50.8平方公里,被定位为京津城际发展走廊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四个是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国务院于2009年批复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高地,其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成为了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五个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开发区区域管辖面积为99平方公里,目前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区内主导产业之一。
第六个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别称“中国光谷”,规划面积为518平方公里。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第七个是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地处常州南翼,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区内集聚了4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产品覆盖温度、压力、位移、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诸多品种,拥有一批传感器及其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骨干企业。
第八个是温州乐清传感器产业基地。乐清在温台地区率先创建了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为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乐清将深度加大物联网传感技术领域的布局与实践,打造出全国传感器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九个是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2019年,该产业基地正加快培育传感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以传感器与物联网助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其规划建设面积约4.24平方公里,将围绕北碚区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富集区域,打造西南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第十个是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56.94平方公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凭借自身深厚的产业基础,以“智能触角”感知当前产业发展核心,把传感器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杭州国际传感谷”建设。
探索产业园模式创新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经验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制约与瓶颈,需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产业服务等创新模式,形成新型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做好产业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新的发展跨越。
企业入驻园区要更加精准化和市场化。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园区经营者要严守自身定位,考虑长远,不为短期利益所蒙蔽,构建内部业态体系,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园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园区应通过多个渠道,从多个层次加强人才培养。要从园区自身情况出发,分析自身在区域和产业内的地位,整体筹划,有序实施,把引进与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推动园区人才素质的提高。
园区运营服务应更专业化和高效化。未来园区的专业化服务将成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由具有产业发展经验、掌握产业要素资源、熟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团队,在产业服务、资源积累等方面为企业做好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
园区创新环境应不断完善。园区创新环境能帮助创新企业发展,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建设企业为主的研发体系和风险投资融资退出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将不断提升,营造更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相互作用的增强政策。一方面,政府应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帮助集群内企业、研发机构等行为主体及时了解政策信息,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均衡协调集群内部、外部的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互动、整合,使用集群内部、外部渠道共同拓展市场,促成行为主体之间的开放式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强集群内知识扩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促成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政府还要积极依托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投环境,注重风投和商业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相对较弱。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国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也使企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要通过完善的风险投资和融资手段为企业筹集必要的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
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法律制度保障,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要增强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应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和研发队伍,提高技术溢出效应。要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水平。此外,应充分利用当地科教和人才优势,实施“科教兴区”和“创新驱动”战略,鼓励自主创新,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投资机构合作。
责任编辑:tzh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