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能够快速调动其劳动力呢?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在冠状病毒疫情持续蔓延期间,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由于疫情而在家隔离。当人们躲避病毒时,疫情一夜之间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工作的面貌,加速了本已日益增长的远程工作趋势,因为很多少企业被迫迫让其员工在家中安全高效地工作。

例如在英国,YouGov公司调查数据表明,近一半(46%)的英国人现在在家工作。相比之下,在疫情发生之前在家远程工作的工作人员中只有27%。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快速调动其劳动力呢?

设备问题

对许多人来说,第一个问题是为以前从未在家工作过的员工准备移动设备。企业有三种选择:为员工购买新设备,让他们下班后把电脑带回家,或者让他们使用自己的设备(BYOD)。

这几中做法都面临挑战。第一种选择产生了后勤问题,因为移动设备并不总是很容易获得。并且需求量很大。分析机构CONTEXT公司的调查报告表明,从出行禁令发布开始到4月底,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激增了29%,这是因为人们需要在家工作。其供应也有限。亚洲制造业由于疫情生产能力下降加上空运货位的减少造成了供应链的完美风暴。

第二种方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并非每个人都在使用笔记本电脑,并且台式机不易携带。另外,企业必须了解这些电脑上已经有哪些数据,并跟踪哪些数据要离开办公室。

而根据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采用了第三种方法。要求人们从家用电脑访问其组织资源。这就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问题。企业和个人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在这些环境中混合使用,而企业对个人设备没有控制权。

将这些设备注册到统一端点管理(UEM)系统中有助于企业克服这一问题,在保护个人隐私和雇主安全的同时,移动设备可以应用在安全、企业控制的工作区域。

更多的威胁

当他们上线时,由于网络犯罪分子利用了这一混乱局面,在家远程工作的员工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网络攻击者始终通过电子邮件将员工作为攻击目标,以试图诱使他们单击恶意链接或打开恶意文件,并且他们将使用任何当前事件来尝试提高其成功率。

研究表明,与疫情相关的网络钓鱼攻击在2020年第一季度增加了600%,所有攻击中有45%的目的是诱骗互联网用户在模仿知名站点的恶意域中泄露密码。

对于移动用户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屏幕相对较小的那些设备上消费商务电子邮件。移动设备比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系统更易于使用。很容易分心并点击链接,而无需通过通常使用适当键盘在大屏幕上使用的所有健全性检查来进行操作。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社交媒体网络钓鱼。

威胁的增加加剧了对移动威胁防御解决方案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该解决方案能够检测和补救所有移动威胁媒介中的网络钓鱼攻击,包括文本和SMS消息、即时消息、社交媒体和其他通信方式,而不仅仅是企业电子邮件。

网络问题

除了获取和保护设备以访问移动数据之外,企业还面临许多人未曾想到的另一个问题:网络瓶颈。

许多被迫支持远程工作者的企业正在其自己的数据中心中使用应用程序。这给任何本地远程访问系统的关键部分带来了压力:处理来自远程移动设备的安全传入链接的集中器。这些通常配置为处理平均数量的连接,但是在大流行期间对那些系统的需求猛增,从而造成了瓶颈。

已经将应用程序和数据移动到云平台中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他们使用云计算机提供商的大型灵活的基础设施来扩展其计算资源,从而轻松应对大量员工的需求。

通过使用软件将移动设备从远程位置安全地直接连接到云平台,而无需通过自己的企业网络路由流量,企业可以减轻企业系统的压力。

企业学到了什么

人们看到很多企业从这次危机中学到了一些关键的东西。首先是工作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在从家居家工作到上班之后,他们将不会很快恢复原状。

对于某些人来说,业务的本质将改变。零售商在适应社会距离时必须进行创新。预计非接触式付款方式将会增加,这将使移动设备在交易中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从临时的远程工作环境向更持久、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在家中长时间工作的员工将需要更好的支持。他们将开始考虑如何管理移动设备及其上的应用程序。

疫情使人们意识到云计算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尚未使用云计算的企业不愿在发生大规模动荡的危机期间尝试这种模式。随着恐慌情绪的消退,期望他们在这一期间会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一机会。预计采用率会上升。

在一个充满冠状病毒的世界中,远程工作频率更高的移动用户将不会在软键盘上使用拇指输入密码。他们也不应该。

人们需要基于电话的生物识别,多因素身份验证和场景感知登录等功能的更强大,更方便的访问机制,以使远程移动工作更加无缝。现在只有大约10%的公司正在这样做。其他90%的人会积极探索。

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远程工作和移动计算,他们对远程工作和移动计算的理解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这需要一个全球性的事件来实现,而且它保证了一件事:工作场所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责编AJ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