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在线出行共同蚕食着线下传统出行市场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本文核心观点

1、在线出行市场中,两轮车、四轮车业务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

2、比起四轮车市场,于玩家而言,两轮车市场像更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战争;

3、如若各细分市场(独轮车、两轮车、四轮车)形成“联动效应”,最终或将延伸至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从而开辟出更多的在线出行应用场景。

“威远才多大点?共享电单车进来,我们这些出租车还怎么活?”今年8月,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这片“不算大”的土地,却上演了一场出租车与共享电单车大战。

据媒体报道,共享电单车在威远县城投放后不久,存放共享电单车的仓库就遭到当地出租车围堵。而这已是该共享电单车第二次在威远县遭投放失败,且两次均遭遇当地出租车抵制。

如今,在线出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蚕食着线下的传统出行市场。与此同时,不少传统出行公司也逐渐向线上靠拢。

今年5月,北京银建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与高德打车达成巡游出租车网约化合作。高德打车上线“金银建出行”,乘客可通过互联网呼叫巡游出租车。

据高德官方数据显示,3个月后,“金银建出行”驾驶员接单总量已达上线初期的3倍,驾驶员日均收入增长30%,为司机带来的单量和收入达司机总单量和收入的50%。

“我在7月接单收入超14000元,平均每天能拉15单,每天基本有9单都是来自高德的订单。”作为金银建出行驾驶员,王师傅为亿欧算了一笔账,“高德给我带来了超过8000元的收入,约占当月全部收入的57%。”

巡游出行车实现网约化,得益于近10年来风起云涌的中国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的作用下,一把由技术、资本主导燃烧起的战火,迅速在出行市场中蔓延开来:网约车激烈厮杀、共享汽车混战洗牌、顺风车狼烟骤起、共享单车大起大落、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蓄势待发。

当下,无论是四轮车市场还是两轮车市场,在线出行已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出行服务市场的行业格局。四轮车、两轮车市场群雄纷争,这两个看似愈演愈烈、最终或将走向寡头垄断局面的战场,却已在悄然间相互交织,共同蚕食着线下传统出行市场。

眼下,线上出行还远未到终局之战。

变革与重构

无论是资源重置、还是效率提升,线上出行均打破了传统出行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今,中国出行服务市场产业链版图已逐渐浮现。

从细分市场来看,在线出行满足了用户差异化、多场景的出行需求,而这也是传统出行所难以具备的特征。

在用户出行最为频繁的50km半径内,用户可选择的出行方式最为丰富。网约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RoboTaxi等细分市场不断出现,使整个出行服务市场得以不断更迭与升级完善。

移动互联网

半路杀出的在线出行,给予了线下的传统出行市场重创。自2014年起,传统巡游出租车开始“由盛转衰”。彼时,仅在网约车这一细分市场,滴滴与快的便打得热火朝天,易到用车则在专车市场高举高打。

随着大量社会车辆入局网约车,闲置的车辆与剩余的驾驶员资源被得到充分调动,社会运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打过车的受访网民中,有53.6%更偏好于通过网约车的形式打车。

“出租车司机是打车线上化最早的推动者,现在反倒是有点像弃儿。”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道。

移动互联网

嗅到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危机后,不少出租车公司开始寻求“巡游出行车网约化”。“我打车时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我在路边招手,明明看见的是辆空出租车,但司机就是不停。”家住北京的王强(化名)告诉亿欧,“很多出租车都接入了线上平台,会优先接线上订单。”

在线出行的四轮车市场中,补贴烧钱战、资金并购战此起彼伏,战火越烧越旺。面对乘胜追击的在线出行,传统出行市场相对略显被动。回看两轮车市场,同样已是群雄纷争。

2016年,共享单车成为饥饿资本的“新宠儿”。急速涌入的海量资本,燃起了共享单车“彩虹大战”的狼烟。自诞生起便受到资本关注的共享单车,很快便进入无止尽的烧钱状态之中。

过度投放难止损、押金流向不明朗、运维方式粗放……共享单车市场历经无序发展、野蛮生长后,多数玩家在开城后留下了一地废铜烂铁。最终,整个共享单车市场形成了滴滴出行、美团、哈啰出行“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共享单车巨头相争之下,战火蔓延至共享电单车。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受制于投入成本、入城资质等因素,是个难以被复制的剧本,无法依靠烧钱堆砌起来。

“在一定出行半径内,两轮车、四轮车都可以接驳与营运。两个业务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共享出行专家认为,“说到底,玩家现在就是为了抓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只有握在自己手里才最放心。谁布局慢、失了先机,谁就更接近出局。”

不可言败的战争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四轮车市场的激战之时,关于两轮车市场巨头之争的狼烟已经升起。比起四轮车市场,于玩家而言,两轮车市场像更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战争。

过去快速奔跑却骤然跌倒的共享单车,让整个共享出行市场开始变得冷静。如今,逐渐崛起的共享电单车市场,正抢占着传统出行市场的份额。

不同于共享单车市场的“烧钱开城”,共享电单车市场走“小火慢炖”的路子:盈利为先、当地政府准许入驻,成为了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准入方面,直至2019年,新的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发布,电单车才真正实现合法化。不过,目前并非均全国各地允许发展共享电单车,多数一、二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的投放依然设限。

即便如此,这也并没有阻挡各路玩家加速布局共享电单车的步伐。“有的地方打闪电战,有的城市像沙子一样慢慢渗透。”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及CEO杨磊如是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共享电单车市场主要有哈啰、街兔(滴滴旗下品牌)、美团等品牌,约占市场份额的90%。另据媒体披露,今年6月,哈啰电单车平均日单量约为400万,而滴滴和美团的电单车日单量分别约为350万、100万。

从打法来看,哈啰、滴滴、美团三大巨头各有差异。

在这场巨头“三国杀”中,哈啰最早开始投放共享电单车,比起规模化,其更注重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获利。2018年,哈啰出行上线电动助力车。仅1年后,该业务便实现盈利,并成为整个公司最赚钱的部门。

同时,哈啰出行的重要入口是支付宝。两轮车业务能够给予支付宝不少流量红利,提升用户活跃度,并为芝麻信用增加应用场景。

相较于哈啰,滴滴、美团更侧重规模化布局,通过抢占市场份额为自身业务实现导流。以美团为例,通过布局两轮车市场,美团能够为自身其它业务导流,从而完善其超级应用的布局。

滴滴的策略亦是如此,其于2019年年底上线首批共享电助力车,试图带动自身两轮车业务整体实现盈利。

此外,已在四轮车市场占据不小优势的滴滴,也意在打造一个完整的出行产业闭环。按照滴滴出行CEO程维的规划,滴滴国内业务将双曲线推进,持续完善一站式出行平台——四轮(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两轮(青桔单车、电单车)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出行,服务更多用户。

“两轮车与四轮车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用户重合,如果两轮车业务没做好,企业的四轮车业务也会受到影响。”上述共享出行专家说道。

终局之战未到

玩家要想讲好在线出行这个故事,仅是打好两轮车与四轮车市场这一仗还远远不够。

“整个出行市场里,目前大家都处于焦虑期、探索期。但平台规模化,始终是出行市场的一个底层竞争逻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行公司高管如是说。在他看来,无论是在线出行的哪一个细分赛道,都要通过规模化来赢得竞争。

这意味着,在线出行玩家需要在有限的窗口期内迅速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才能最终真正拥有绝对性竞争优势。

当下,纵观整个出行产业链,如若在线出行的各细分市场(独轮车、两轮车、四轮车)形成“联动效应”,最终或将延伸至整个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从而开辟出更多的在线出行应用场景。

移动互联网

其中,单轮的平衡车最早占领了整个独轮车市场。因为用户上手难度较高,后来普遍迭代升级成为两轮并行的模式。

短期来看,由于平衡车本身具有较高的学习成本,且相关安全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在市场中得以普及。不过,从长期来看,具有便捷性、环保性、科技感的平衡车,将有机会与共享模式更好结合,成为打开“最后一公里”出行的下一个增长开关。

而玩家布局两轮车市场,既是场投车战,也是场下沉战。去年年底,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美团单车的重点是加大投车,不论多少座城市,全部加大投入。”

比起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是一场更具盈利想象空间的出行布局较量。但由于一、二线城市对于共享电单车有着诸多限制,三、四线城镇或将成为共享电单车的主要投放目标地。

在难以攻克的城池里,基于合规的前提,玩家除直营外,或可采取联营、加盟等方式,将自身的两轮车业务深扎下沉市场。

此外,作为在线出行的主战场,对于四轮车市场而言,平台对车源的争夺,始终是出行市场竞争的核心之一。玩家只有手握更多的运力,才能拥有更大话语权。

“目前整个出行市场已经走过最初的盲目爆发式增长、淘汰赛,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市场正呈现高速增长后回归平稳的特征。”

尾声

回看2018年那场共享单车大战:摩拜卖身美团、ofo名存实亡。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里,徒留共享单车坟场在凛冽的寒风中,吊唁着昔日炙热的战局。

随着传统巡游出租车逐渐加入在线打车平台,整个在线出行市场更需要告别野蛮生长。“相比过去的烧钱模式,中国出行市场未来需要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如何创新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崔东树如是说。

当下,在线出行的终局之战远未到来,但新的狼烟已经燃起。

致谢

因篇幅限制未能将所有内容附上,但感谢多位专业人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及丰富案例,特别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共享出行专家、一位业内匿名人士、金银建出行驾驶员王师傅、北漂一族王强(化名)、北漂一族叶芳(化名)。

参考文献:

1.《2018-2019年中国打车出行专题监测报告》,艾媒咨询;

2.《烧钱大战得与失》,产品遇上运营,徐霄鹏;

3.《详解哈啰、滴滴、美团的电单车之战》,晚点LatePost,万珮。

作者: 曾乐
责编AJ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