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PACS影像存储面临的问题盘点

存储技术

609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医院的医疗PACS影像数据生产量在快速增长,对医疗影像存储的快速扩容能力和高并发调阅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医院采用的集中式阵列存储普遍存在影像调阅性能瓶颈,三级存储架构复杂,扩容和运维困难,数据无法全部在线,难以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研需求。

  随着医疗影像设备的广泛使用、拍片设备单次拍片量的增加,以及拍片设备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PACS数据量预计每年增长15%,五年翻一番,并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三甲综合性医院或胸科、肺科、骨科等三甲专科医院,一年的新增拍片量在50TB~60TB。并且,根据国家电子病历保存相关规定,医疗机构保管保存医疗影像数据时间要求不少于15年。无论从业务发展还是合规要求,医疗影像数据的存储都对存储系统提出了需求。

  目前医院对医疗PACS数据普遍采用传统阵列存储FCSAN或NAS,并采用在线、近线、离线的三级存储架构。这种PACS存储架构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1、性能/容量扩展困难

  PACS影像的典型特征是大部分文件都是小文件,其中MR文件平均大小为60KB左右;CT文件平均大小为300KB左右,也是小文件。长期以来,小文件存储都是存储系统面临的挑战:小文件读写性能低;当存储的文件数量增多时性能会不断下降。

  目前在线存储使用传统阵列存储时,PACS图像调阅的速度最快仅为每秒80幅左右。典型的MR检查,平均每次检查产生约3000~5000张小图片,调阅图片需要数十秒以上;

  在大型医院的业务高峰期,数百位门诊、临床医生同时阅片时,对存储系统产生高并发访问,阅片等待时间更长。

  2、系统架构复杂、数据访问不便

  三级存储架构下,PACS影像数据分散保存在三套不同的存储系统中。这会导致以下问题:

  在患者进行复查时,医生需要调阅半年前或一年前的检查影像,这些影像位于近线存储中,需要将这些影像先迁移到在线存储中再调阅,不仅操作繁琐,难以让医生立即调阅;

  三级架构导致的数据隔离,难以将积累的大量PACS数据用于如AI辅助诊疗、影像数据分析与影像智能诊断等科研活动,使数据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不同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统一管理,数据迁移工作繁重。

  3、总体拥有成本较高

  传统中高端阵列存储设备的购置成本较高,尤其是后期扩容成本难以控制。此外,分级存储带来的数据迁移工作量巨大;三套存储的运维也增加了医院信息中心的运维成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