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电影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vr|ar|虚拟现实

167人已加入

描述

  首先我认为「VR电影」是一个处于过渡阶段的、套用旧概念的、非常勉强的替代性称呼。它并不能真正代表VR这种技术的未来应用场景及体验。

  这种技术的终极形态应该是某种数字仿真技术,通过借用真实空间的物理法则,如空间位置、重力感、加速度等,最终用数字虚拟空间感知完全(或尽可能接近完全)替换主观认知。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VR电影」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因为「电影」是一种已经很成熟的艺术形式,它的边界基本已经都被探索过了。VR和电影的底层逻辑都是不同的,你不能因为二者都需要用眼睛去看就把它们硬拉到一起。

  电影还是用摄影机拍摄然后放映,这就意味着观众的视角和移动是被摄影机固定死了,观众只能被动跟随导演的视角选择走。这是传统电影的底层逻辑,你能看到和感知到什么是被精心编辑过的。通过一套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技巧,电影艺术家用这种编辑来影响观众的感知,并最后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

  而VR环境是数字场景+数字角色,使用者的最佳体验是可以自主控制视角和路径的。它对使用者的参与度要求更高,同时回报的沉浸感也更强烈。甚至有可能在感官要求上是「排他的」,意思就是你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影,但你没办法嗑瓜子的时候玩VR游戏,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够大脑这么分配了。

  目前技术环境下最佳的VR体验是过山车+VR的模式。过山车固定了使用者的空间坐标,让使用者可以用接近180度的视角接收外部视觉信息,同时又通过在真实空间移动使用者,给使用者带来了配合视角变化的重力感和速度感变化。同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使用者无需(虚拟)操控的,体验门槛也很低,基本去游乐园买张票就行。不像仿真的VR空战游戏,有很高的硬件门槛和学习时间成本。

  简单总结一下,电影是让你体验人生的,VR是让你创造第二人生的。所以,电影是电影,VR是VR。

  从未来技术可能性来说,如果真的有某种「VR电影」,它的终极形态应该是某种「绿洲」升级版。就是有一个常年在线的大型数字虚拟环境,使用者通过VR套装操控数字替身,在这个永不停歇的故事中,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某些故事线分支,从而获得娱乐体验。

  因为撰写和操控故事线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必须得有专业和专职团队运营,因此可以想象,买卖故事线也会是一门生意。但它和现在的游戏又有所不同,因为无数分支故事线的剧情是数字虚拟环境开发者控制不了的。可能在未来升级版绿洲里,开发者更像房地产商或某种邪恶版迪士尼乐园,他们只是制定规则然后卖门票,进去后你干什么就看你在规则内的想象力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