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加速转型来源,分析2021年值得关注的十大VR/AR趋势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在商业领域的带动下,AR和VR出现了大幅增长。

2020年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重要一年。从娱乐用途到商业应用,这些沉浸式技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企业转向从家庭或远程工作模式开始工作,COVID-19的爆发极大地促使了这些技术的采用。AR和VR的使用使公司和个人以及与他人的工作、对话和社交活动成为可能,因为这些技术可以创建大型的仿真环境。

在围绕AR和VR的所有创新中,沉浸式技术无疑为所有行业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转型来源。当世界临近2021年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将继续对行业产生最佳影响。

以下是2021年值得关注的十大AR和VR趋势

AR头像的崛起

快速的技术进步,例如新的AI工具套件,下一代游戏引擎和增强现实的发展,有望开创人工智能AR头像的新时代。化身通常是指AI代理的任何拟人化形式。在日本,已经有超过4000个AR头像在YouTube上闪闪发光,被称为虚拟YouTuber或VTubers,看起来像动漫人物。

AR室内导航

苹果公司的ARKit和Google的ARCore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AR应用程序的强劲性。这些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了无缝、轻松的AR体验。AR允许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添加有关其周围真实世界的视觉信息层。该技术还用于室内导航,以在购买前看到用户想要的物体。AR室内导航适用于家庭、大学和企业的各种实践,甚至对医院、博物馆和机场也很有用。

远程协助

除了允许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之外,AR和VR还通过远程协助提供支持。例如,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或工程师使用他们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实时查看现场情况。这样,他们将能够评估所有内容并将带有适当注释的文件发送到远程位置,这些位置将保持锁定在共享场景中。

AI与AR和VR的协作

AI、AR和VR已经证明了它们在商业领域的潜力。现在,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正在寻找通过合作获得收益的方法。结合这些技术将铺平当时无法实现的方法。一些好处包括通过电话实时换脸或创建类似于“黑镜”中的“人物阻止器”的效果。这可以进一步导致高度交互的工作空间的发展和改进的图像识别工具。

移动AR的使用增加

随着PokémonGO的流行,移动AR应用程序已经增长很多。最近,Snapchat提供的移动AR体验变得最流行,因为它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他们流行的增强照片滤镜。除这些应用程序外,许多零售公司都在利用移动AR进行投资,例如宜家使用AR帮助客户在购买前可视化其家中的家具。谷歌和苹果已经推出了工具,这些工具将使开发人员能够为Android和iOS用户开发出色的移动AR体验。

VR和AR的广泛采用

近年来,AR和VR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由于它们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印象,预计到2020年,全球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方面的支出将达到188亿美元。由于客户希望在与品牌互动时获得沉浸式体验,因此商业领域将在技术方面投入最多。大多数品牌,零售商和其他企业已开始发布VR和AR技术,以使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产品之前预览产品。

5G将加速AR和VR演进

5G网络的广泛部署势必会加速采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行业分析师认为,对于未来以及VR和AR在整个区域的应用而言,5G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通过集成5G技术,用户可以以不到20毫秒的低端到端延迟时间获得更好的VR体验。5G还具有加快将数据传输到云,进行处理以及形成虚拟映像的潜力,该虚拟映像随后将为用户提供增强的虚拟体验。

AR云

ARCloud是实时的3D或空间世界地图,是一种机器可读的1:1比例模型。它会不间断地进行更新以确保它始终代表环境。ARCloud使信息和体验得以增强,共享并绑定到特定的物理位置,从而在应用程序和设备之间发生并持续存在。它通常用于培训、音乐流、教育、旅行、房地产、医疗保健、零售和社交消息等。

虚拟体育赛事

VR和AR的日益普及很可能会改变我们对运动的认知方式,创造出更具沉浸感的体育赛事。由于COVID-19流感大流行迫使有关部门推迟体育赛事,随着广播公司、所有者、赞助商和球队寻找新的途径接触球迷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这些技术的使用正进入主流。例如,由于COVID-19取消了2020年的NBA赛季,VR/MR联赛通行证为球迷提供了深入了解档案库并重新制作VR游戏的机会。

眼动与面部表情

由于使用头戴式显示器的VR会遮挡一半的面部,因此难以识别自然表情,因此Apple于今年早些时候申请了一种手势,用于混合现实的表情跟踪。头戴式耳机旨在跟踪眼睛、手势和用户的面部表情。它与AR配合使用,用户可以在其中看到虚拟对象和世界的叠加。除此之外,诸如PupilLabs和Tobii之类的公司还为用户提供了用于AR和VR头戴设备的眼动硬件附件和软件。
责编AJ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