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扬科技计划持续推进AI语音底层算法研发,加速产业链应用生态的建设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据报道,深圳市声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声扬科技”)近日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光远投资领投,前海母基金、招商启航资本、水木资本与香港X科技基金等跟投。本轮融资完成后,声扬科技将继续推进AI语音底层算法研发,加大在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升级与市场推广力度,同时加速产业链应用生态的建设。

关于声扬和声纹识别

声扬科技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自主研发了声纹识别、语音识别、语音信号处理、情绪识别等全栈智能语音技术,围绕金融、公共安全、IoT及智能硬件等行业数字化转型中产生的需求,打磨出了相应的语音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目前声扬科技已获得国家公安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南方电网等数十家大型企业与政府机构的合作项目。

声扬科技CEO李亚桐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各类业务开始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政府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其增长的关键,AI开始取代简单人力提供服务,人们对于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全体验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而声纹识别的应用能满足这些需求。

声纹识别是一种生物识别方法,通过分析人的声纹特征确定说话人身份,具有安全性高、准确、易用等特点。根据美国非营利性联邦资助研发公司MITRE的报告,在目前所有生物识别领域中,声纹识别的准确率排名第二,仅次于虹膜识别。

水木资本合伙人鲁飞认为,声纹技术具备极佳的横向延展性,随着深度学习技术进步、真实场景下标注数据的积累以及智能设备的巨大增长,可结合多种语音技术朝端到端方向发展,中长期能够间接带动的潜在市场容量巨大。

目前,声纹识别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只凭几个字就可以识别出身份,只需普通麦克风,例如手机或电话上的麦克风就可以完成声纹采集,完全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在一些只允许语音的方式进行交互特定的场景中,声纹识别可以实现身份的远程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方式都很难做到。

银行、公安行业不可或缺的技术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10月发布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2019年11月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将声纹识别系统纳入第一批《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监管层面的规范化也加快了声纹识别的广泛应用。

一直持续关注数据价值链条科技企业的光远投资合伙人储力认为,声纹识别是开启语音大数据价值宝藏的一把“钥匙”,在市场中已获得工商银行、公安部的认可,充分证明了技术的落地性。

据声扬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伟彬博士介绍,声扬科技为金融行业提供了FinVoice解决方案,目前已覆盖电话信道、网络信道,应用在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多种平台,通过声纹识别即可实现开户、开卡、注册、登录、支付、交易等多个场景中用户本人身份验证(1:1)、多重身份仿冒查询、VIP或黑名单库查询(1:N),识别精度最高可达99.9%,远超可商用的一般门槛95%。典型应用客户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恒丰银行、重庆银行、广发证券、印尼国家级社保储蓄基金TASPEN、墨西哥国有银行Infonavit等。

在安防领域,2019年初,为了更高效地侦破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新型犯罪,公安机关开始系统性部署声纹识别技术的立体化应用。声扬科技作为公安部专家班成员参与了相关标准的拟定,也针对了“声纹数据采集建库-清洗融合-识别比对-专家鉴定”开发出一系列产品,目前已经通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检测,在全国20余个省的公安机关投入使用。

C端领域,也有声纹识别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IoT与智能硬件等人机交互频繁的C端领域,也有声纹识别的机会。”李亚桐说,“在语音唤醒、语音命令成为‘标配’后,用户必然会对‘个性化、智能化’的体验提出更高期待,声纹识别可以做到远程快速、无接触、隐私侵犯度低的安全识别。”目前,声扬科技也已在车载、机器人等方面布局。

目前的声纹识别仍然难以避免噪声、回声、人声等环境声的干扰,都会影响声纹识别。另外,声纹识别还会受到收声硬件设备的干扰,适用范围一般需控制在距离设备2~5米内。

这些问题都是声扬科技日后希望攻克以及优化的部分。“从声纹识别核心技术出发,切入高安全语音领域,后续将声纹识别与其他的智能语音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更完备、更具创新力与服务力的综合解决方案,进而应用于更大的商业场景。”李亚桐说,“更多客户希望厂商交付的是一整套覆盖业务全流程的产品系统,而非单一功能。”

本轮融资完成后,声扬科技也将继续优化算法,融合多种技术,深挖语音数据,并将其与生产和业务数据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产品、服务、销售解决方案。

团队方面,声扬科技核心团队主要来自清华、中科大、复旦、南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康奈尔、剑桥等一流高校,已申请、获得近百项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