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这里来记录一下相似代码之间的不同差异,比如同步复位与异步复位触发器的对比,上升沿复位和下降沿复位的对比等等。这里主要使用ISE的综合引擎。直接附上代码和综合后电路图,有些会有部分讲解。
一、异步复位与同步复位
我在复位电路里面讲解了同步复位和异步复位的区别,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链接如下:http://www.cnblogs.com/IClearner/p/6683100.html
(1)异步复位
异步复位的代码如下所示:
module DFF1( input clk, input rst_n, input d, output reg q ); 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 if(!rst_n) q <= 0; //异步清 0,低电平有效 else q <= d;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图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使用了一个反相器单元和一个触发器单元;从代码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高电平有效的、异步复位触发器。
(2)同步复位
同步复位触发器代码如下所示,注意黑体部分
module DFF2( input clk, input rst_n, input d, output reg q ); always@(posedge clk )//注意这里有所不同 if(!rst_n) q <= 0; //同步清 0,低电平有效 else q <= d;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也是由一个反向器单元和一个触发器单元构成,注意,这里的触发器跟上面的触发器显然不是同一个类型的触发器,管脚名称改变了;结合代码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触发器是高电平触发、同步复位的触发器(由于是输入信号是低电平有效,所以加了个反相器)。
二、不同电平之间的复位差异
(1)高电平触发的异步复位VS低电平触发的异步复位
①高电平触发的异步复位(异步置位)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根据代码,容易推断得出这是一个高电平触发、异步复位的触发器(或者叫异步置位),这也与前面的内容相符合(高电平触发复位,所以不用加反相器)。
②低电平触发的异步复位
代码和电路跟 一(1)的代码和电路相同,这里不进行重述。
(2)高电平触发的同步复位VS低电平触发的同步复位
①高电平触发的同步复位
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DFF4( 2 input clk, 3 input rst_r, 4 input d, 5 output reg q 6 ); 7 8 always@(posedge clk ) 9 if(rst_r) 10 q <= 0; 11 else 12 q <= d; 13 14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可以知道,这是一个高电平有效、同步复位的触发器单元。
②低电平触发的同步复位
代码和电路同一(2),这里不进行重述
三、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
(1)阻塞赋值综合的触发器
代码如下所示,这里为了使用高电平触发的触发器单元,写出高电平复位:
1 module DFF_chain( 2 input clk, 3 input rst_r, 4 input d,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reg_m ; 8 always @(posedge clk )//high level reset,synchronization 9 if(rst_r)begin 10 reg_m = 0;//block 11 q = 0; 12 end else begin 13 reg_m = d; 14 q = reg_m ; 15 end 16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综合得到只有一个触发器,中间的触发器变量reg_m被优化掉了,只剩下q这个触发器。
(2)换个顺序的非阻塞赋值的触发器
把后面的这两个语句对调一下,同时把中间的变量改个名字,改成reg_block(这里改名字只是为了区分后面的非阻塞赋值的情况)
即要综合的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DFF_chain( 2 input clk, 3 input rst_r, 4 input d,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reg_block ; 8 always @(posedge clk )//high level reset,synchronization 9 if(rst_r)begin//block 10 reg_block = 0; 11 q = 0; 12 end else begin //here has changed 13 q = reg_block ; 14 reg_block = d; 15 end 16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调换顺序之后,得到了我们我们想要的触发器链。
结论:描述时序逻辑使用阻塞赋值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也可以得到不正确的结果,因此时序逻辑不建议使用阻塞赋值。
(3)非阻塞赋值综合的触发器
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DFF_chain( 2 input clk, 3 input rst_r, 4 input d,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reg_m ; 8 always @(posedge clk )//high level reset,synchronization 9 if(rst_r)begin 10 reg_m <= 0;//non block 11 q <= 0; 12 end else begin 13 reg_m <= d; 14 q <= reg_m ; 15 end 16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从电路图中可以看到,综合得到了两个触发器,中间的触发器reg_m被保留下来了,达到了我们预想中的触发器链。
(4)换个顺序后的非阻塞赋值
跟前面的阻塞赋值一样,我们换一下顺序,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DFF_chain( 2 input clk, 3 input rst_r, 4 input d,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reg_nonblock ; 8 always @(posedge clk )//high level reset,synchronization 9 if(rst_r)begin//non block 10 reg_nonblock <= 0; 11 q <= 0; 12 end else begin 13 q <= reg_nonblock ; 14 reg_nonblock <= d; 15 end 16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如下所示:
从电路中可以看到,即使调换了顺序,电路还是我们需要的触发器链。
结论:描述时序逻辑,使用非阻塞赋值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时序逻辑推荐使用非阻塞赋值。
(5)描述组合逻辑电路时的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
阻塞赋值描述组合逻辑(加法器),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Adder( 2 input a, 3 input b, 4 input c,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sum_block ; 8 always @(* ) 9 begin 10 sum_block = a + b ; 11 q = sum_block + c; 12 end 13 endmodule
综合得到电路如下所示:
综合得到的电路是一个加法器。
我们改成非阻塞赋值看看,代码如下所示:
1 module Adder( 2 input a, 3 input b, 4 input c, 5 output reg q 6 ); 7 reg sum_block ; 8 always @(* ) 9 begin 10 sum_block <= a + b ; 11 q <= sum_block + c; 12 end 13 endmodule
综合得到的电路:
综合得到的电路也是一个加法器。
因此可以冒险地得到一个结论,无论是阻塞赋值还是非阻塞赋值,都可以描述组合逻辑,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推荐使用阻塞赋值,一方面是对仿真有用,另一方面是区别于描述时序逻辑的非阻塞赋值。
最后我尝试着在同一个块中使用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ISE的综合器报错。
编辑:hfy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