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决定协议属于哪个层?OSI模型是关键参考点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开放系统互连( OSI )模型是了解网络的第一道关。它是在 ISO / IEC7498-1 中正式定义的七层参考模型,并在有史以来出版的每本认证研究书中都进行了重印。在讨论协议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和互操作时,它可以作为参考的共同点。例如,我们知道 TCP 是第四层协议,因此它位于 IP (第三层协议)的上方。

  

  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谁决定协议属于哪个层?

  OSI 模型最初是在 1970 年代构思的,是 OSI 协议套件的组成部分,该套件被定位为新兴 TCP / IP 协议家族的早期竞争者(破坏者警报: TCP /IP 获胜)。幸存者(最著名的是 IS-IS 动态路由协议) OSI 协议今天并不常用。但是,用于控制这些协议如何操作的参考模型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最终尝试将协议从一个系列分配到最初为另一系列定义的层。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行得通。

  TCP 和 UDP 在 IP 之上,而 IP 在以太网或 PPP 或其他之上。

  但是协议并不总是适合实际情况:例如, MPLS 有时被称为 “

  2.5 层 ” ,因为它既不提供成帧功能,也不提供端到端寻址能力。(与 IP 地址不同,当数据包通过网络时, MPLS 标签会在路径的每一跳处交换。)当然,在其他两层之间创建一个层首先会破坏标准化参考模型的目的,而这只能说明某些人正在将每个逻辑概念简化为一个数字。

  从技术上讲, TCP / IP 堆栈中的协议都没有正式分配给 OSI 层,因为它们不是同一家族,这像是苹果和橘子。参考模型就是这样,仅供参考。它有助于说明协议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并不严格控制其功能。给这个概念更多的权重就是完全失去其目的。
编辑:hfy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